
0人評分過此書
- 推薦序 開放台灣,需要更多知音 陳長文
- 前言 唯有「開放」,台灣才能走向「文明」
-
第一部 挑戰台灣當前的思維
-
第一章 小確幸中出現大不安的徵兆
-
(一)良知消失的危機
-
(二)民主化帶來的「亂中有懼」
-
(三)「一半對一半」的社會,加深對立
-
(四)「新平庸」帶來「大不安」
-
(五)兩岸經濟的「新常態vs.新平庸」
-
-
第二章 民粹瀰漫、輿論偏執
-
(一)「寧靜革命」不再寧靜
-
(二)台灣低物價的迷思
-
(三)要從「白吃午餐」的夢中驚醒
-
(四)經濟難?為何三位總統都搞不好經濟?
-
(五)文明社會哪需要「更正報」?
-
-
第三章 廉能脫勾的政治困境
-
(一)好人沒有好報的弔詭
-
(二)馬習會的可能:「國際場合」變成「和平櫥窗」
-
(三)「魔鬼」在細節中,但是「天使」在機會裡
-
(四)「低薪」不是「國恥」,「無能」的國會是
-
(五)台灣政黨惡鬥
-
-
-
第二部 飛越新平庸的世界
-
第四章 開放與興利才是活路
-
(一)台灣要自信地更開放
-
(二)國力衰退之路──不敢開放,不敢興利
-
(三)啟「開放」門,破台灣「悶」
-
(四)不做「區域經濟伙伴」的局外人
-
(五)興多數之利,開台灣之門
-
(六)開放觀點:「讓利者」就是「得利者」
-
-
第五章 華人新世紀的台灣對策
-
(一)中華第二個百年:「兩岸和平」與「台灣信心」
-
(二)跳上第二大經濟體的肩膀
-
(三)兩岸城市交流新模式
-
(四)從上海與台北看「七七」
-
(五)金門浴火重生的啟示
-
(六)建構兩岸和平合情合理的框架
-
(七)我有一個中華夢
-
-
第六章 與時俱進中改變觀念
-
(一)不做舊思惟下的新囚徒──決策要與時俱進
-
(二)人人肯爭氣,政府才會有生氣
-
(三)從生活改善到民主衝擊
-
(四)向「平民英雄」學「核心價值」
-
(五)「機會成本」就是「捨得」
-
(六)當經濟衰,道德水準也衰
-
(七)為歷史真相留下一粒種子
-
(八)白吃午餐與福利排富
-
-
第七章 追求文明社會要付代價
-
(一)全球化與開放社會在台灣
-
(二)讓世界親近台灣
-
(三)走向文明社會的典範
-
(四)向世界做「和平紅利」的示範
-
(五)要賺「世界的錢」, 先要有「世界級的人才」
-
(六)不付代價,哪來文明?談薩克斯及其著作
-
(七)余秋雨點燃了那火種
-
-
-
第三部 前進「開放台灣」之路
-
第八章 不忘初衷:走過江南、台北、威州、大中華
-
(一)台中農學院的四年豐收
-
(二)不確定的世界,堅定的努力與信心
-
(三)貧窮是動力,文明是歸宿
-
(四)如何做到「富民經濟」?
-
(五)「台灣中興,有我」
-
-
第九章 年長者以身作則
-
(一)高齡化時代的「新獨立宣言」
-
(二)夕陽中的彩霞
-
(三)如何追求個人經濟「自立」?
-
(四)做一個「簡單」的現代人
-
(五)永遠可以做得更好
-
-
第十章 年輕世代要自創前途
-
(一)把人做對,把事做好
-
(二)「來自哪裡」不重要;「帶我們去哪裡」才重要
-
(三)從「出生幸運」到「安身立命」
-
(四)尤虹文的燦爛天空
-
(五)學學鼎泰豐──楊紀華的經營八則
-
(六)拉高標竿──波特教授給年輕人的忠告
-
(七)馬雲在台北講話的聯想
-
(八)台灣樹王賴桑的家規與鐵律
-
(九)「樂在工作」與「優質人生」
-
-
第十一章 從重要人物及著作獲益
-
(一)傅高義 精通中日的哈佛學者
-
(二)康納曼 「行為經濟」之父
-
(三)賈伯斯 蘋果創辦人
-
(四)波特 競爭力大師
-
(五)孫震台大校長
-
(六)張心湜 陽明大學校長
-
(七)謝孟雄 實踐大學董事長
-
(八)李祖德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
(九)黃效文 時代雜誌第一屆「亞洲英雄」
-
(十)姚仁祿 才子與君子兼有的創意家
-
(十一)朱立倫──「做,就要做好」
-
(十二)追思典範之一 漢寶德教授
-
(十三)追思典範之二 方勵之教授
-
(十四)追思典範之三 黃俊英教授
-
-
- 附錄 高希均中文著作年表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