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一直以來,香港史的論著都認為本地政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才興起,而香港人在九十年代開始才比較關心政治。本書通過對戰後初期成立的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的詳細研究,推翻上述看法。
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並非一般所指的壓力團體,而是積極爭取政治、經濟及社會改革的政黨。作為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樑,它們特別關注香港的城市發展、房屋政策、醫療保障、經濟發展、教育普及、治安及小販問題。兩個政黨的活躍成員包括貝納祺、簡悅強、葉錫恩、胡鴻烈、張有興、鄒偉雄、陳子鈞等,擔任市政局議員多年,在當年香港社會和政壇甚有影響力。
本書首開這兩個政黨學術研究之先河,通過本研究,可加深對殖民政府與宗主國的關係、戰後的殖民地性質,以及被遺忘的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的了解。
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並非一般所指的壓力團體,而是積極爭取政治、經濟及社會改革的政黨。作為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樑,它們特別關注香港的城市發展、房屋政策、醫療保障、經濟發展、教育普及、治安及小販問題。兩個政黨的活躍成員包括貝納祺、簡悅強、葉錫恩、胡鴻烈、張有興、鄒偉雄、陳子鈞等,擔任市政局議員多年,在當年香港社會和政壇甚有影響力。
本書首開這兩個政黨學術研究之先河,通過本研究,可加深對殖民政府與宗主國的關係、戰後的殖民地性質,以及被遺忘的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的了解。
- 何佩然序
- 張有興序
- 自序
-
第一章 重新認清戰後政黨發展的意義
-
一、現存有關香港政黨發展的研究
-
二、重新審視革新會及公民協會的性質
-
三、為何革新會及公民協會未被視為政黨
-
四、引用資料的評述
-
五、本書結構
-
-
第二章 二戰前的爭取民主運動
-
一、開埠初期的政制改革討論
-
二、寶靈的建議
-
三、首位華人進入立法局
-
四、聯署致信英國議會要求政制改革
-
五、香港憲制改革協會的要求
-
-
第三章 革新會及公民協會成立的原因及其組織結構
-
一、香港政黨的誕生
-
二、香港革新會的成立
-
三、香港公民協會的誕生
-
四、兩黨的組織架構
-
五、兩黨舉辦的活動
-
六、兩黨關注的政治和社會問題
-
七、與政府交涉的方法
-
八、兩黨在市政局內的工作
-
九、兩黨的認受性
-
十、小結
-
-
第四章 五十年代:革新會及公民協會的成長期
-
一、革新會的第一場戰役:楊慕琦的政改計劃
-
二、政制改革的落實
-
三、1952 年市政局選舉:一個轉折點?
-
四、向英女皇投訴
-
五、 公民協會的崛起:打破大米進口壟斷的運動
-
六、 一次成功的反抗:反對放寬租金管制的運動
-
七、市政局選舉:兩黨的戰場
-
八、公民協會的轉變
-
九、小結
-
-
第五章 六十年代:革新會和公民協會的黃金十年
-
一、革新會和公民協會的首次合作
-
二、1960 年與殖民地大臣的會議
-
三、不斷接觸英國官員和政客去要求政制改革
-
四、革新會和公民協會聯盟:一個錯誤的結合
-
五、 六十年代中期兩黨與政府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
六、在議會內為弱勢發聲:爭取小販權益
-
七、 重審兩黨在爭取中文「合法化」運動的角色
-
八、1966 年和1967 年的騷亂:兩黨的分水嶺
-
九、小結
-
-
第六章 七八十年代:革新會和公民協會的衰落
-
一、黨內衝突
-
二、錯失良機
-
三、倫敦官員態度的轉變
-
四、革新會對政制改革的最後一擊
-
五、最後的賭注:香港回歸談判
-
六、新的政治團體加入
-
七、為何在八十年代以前缺乏重要的政治改革?
-
八、小結
-
- 第七章 結論:歷史的重演?
-
附錄一
-
革新會重要委員
-
公民協會重要委員
-
-
附錄二
-
革新會重要活動年表
-
公民協會重要活動年表
-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