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流留補償」是造成鄉村「人地關係」破壞的主要因素。面對人口移動造成鄉村弱化,必須平衡鄉村資源的流入和流出,建立安居條件,重建「人地關係」。
「人地關係」包括所有權關係、經濟關係、生態關係和社會文化關係。經濟關係是人民安居的關鍵。重建鄉村「人地關係」,首先應該解決經濟問題。舊時鄉村經濟以農業為主、鄉村工業為輔,當前除了提升農業產值,可藉由「鄉村文化產業」補充傳統鄉村工業,做為驅動「人地關係」重建的經濟策略。
鄉村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產業不同,它包括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建設。推動鄉村文化產業,必須建立鄉村內部的「人─鄉村」關係,和鄉村外部的「鄉村─社會」關係。研究鄉村文化產業迫切需要分析模型,國內外的生態博物館案例,提供了分析的參考架構。
「人─鄉村」關係,是建立「社區」和「地方感」的過程。以居民為核心,分成「社區」、「地方特色」、「博物館專業」、「地方感」、「產業」五個面向。「鄉村─社會」關係是透過「體驗經濟」、以創新商業模式帶動經濟效益的過程,分成「娛樂」、「教育」、「審美」、「遁世」四個體驗面向,以及趨動經濟效益產生的「商業模式」。以上十個分析面向,構成本研究的鄉村文化產業分析架構。
通過對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臺灣「蘭陽博物館網絡」、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個案例比較,經過十個分析面向的歸納整理得到結論,鄉村文化產業有六個關鍵要素:經營主體、社區意識、地方知識、地方感、創新產業和商業模式、本真的體驗。鑒於互聯網時代運營需要,實踐「互聯網+鄉村」必須整合資訊、人脈、金流、物流和交通運輸,完成支援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機制。
以鄉村文化產業重建「人地關係」,政策可以有七項行動。第一,從環境生態保護開始。第二,推動鄉村治理制度創新。第三,「由上向下」制定區域振興政策。第四,透過公共事務參與,協助建立鄉村社會內部和外部關係。第五,完善鄉村公共設施。第六,持續輔導與資金補助。第七,「文化產業」政策納入「鄉村文化產業」。
「人地關係」包括所有權關係、經濟關係、生態關係和社會文化關係。經濟關係是人民安居的關鍵。重建鄉村「人地關係」,首先應該解決經濟問題。舊時鄉村經濟以農業為主、鄉村工業為輔,當前除了提升農業產值,可藉由「鄉村文化產業」補充傳統鄉村工業,做為驅動「人地關係」重建的經濟策略。
鄉村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產業不同,它包括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建設。推動鄉村文化產業,必須建立鄉村內部的「人─鄉村」關係,和鄉村外部的「鄉村─社會」關係。研究鄉村文化產業迫切需要分析模型,國內外的生態博物館案例,提供了分析的參考架構。
「人─鄉村」關係,是建立「社區」和「地方感」的過程。以居民為核心,分成「社區」、「地方特色」、「博物館專業」、「地方感」、「產業」五個面向。「鄉村─社會」關係是透過「體驗經濟」、以創新商業模式帶動經濟效益的過程,分成「娛樂」、「教育」、「審美」、「遁世」四個體驗面向,以及趨動經濟效益產生的「商業模式」。以上十個分析面向,構成本研究的鄉村文化產業分析架構。
通過對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臺灣「蘭陽博物館網絡」、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個案例比較,經過十個分析面向的歸納整理得到結論,鄉村文化產業有六個關鍵要素:經營主體、社區意識、地方知識、地方感、創新產業和商業模式、本真的體驗。鑒於互聯網時代運營需要,實踐「互聯網+鄉村」必須整合資訊、人脈、金流、物流和交通運輸,完成支援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機制。
以鄉村文化產業重建「人地關係」,政策可以有七項行動。第一,從環境生態保護開始。第二,推動鄉村治理制度創新。第三,「由上向下」制定區域振興政策。第四,透過公共事務參與,協助建立鄉村社會內部和外部關係。第五,完善鄉村公共設施。第六,持續輔導與資金補助。第七,「文化產業」政策納入「鄉村文化產業」。
-
第一章 緒論
-
1.1 鄉村問題中的「人地關係」
-
1.1.1 基於「流留補償」的鄉村問題思考
-
1.1.2 鄉村問題研究脈絡:從鄉村建設到新型城鎮化
-
1.1.3 鄉村文化產業:重構「人地關係」的產業策略
-
1.1.4 鄉村文化產業研究課題與意義
-
1.1.5 借鑑生態博物館經驗之鄉村文化產業藍圖
-
1.1.6 研究意義
-
-
1.2 重要概念界定與研究範疇
-
1.2.1 重要概念界定
-
1.2.2 「鄉村文化產業」研究範疇
-
-
1.3 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內容
-
1.3.2 研究方法
-
-
-
第二章 鄉村文化產業綜述
-
2.1 鄉村文化產業基礎理論
-
2.2 學術研究突出鄉村重要性
-
2.3 時代趨勢促使鄉村角色提升
-
2.3.1 現代生活與可持續發展的連結
-
2.3.2 文化資產與地方智慧連結
-
2.3.3 體驗經濟與綠色觀光連結
-
2.3.4 小結
-
-
2.4 社會價值重構賦予鄉村新使命
-
2.4.1 鄉村學習:救亡圖強的起點
-
2.4.2 從「造町」到「觀光城鄉」:日本鄉村振興經驗
-
2.4.3 社區總體營造:臺灣鄉村社會與文化產業的重建之路
-
2.4.4 小結
-
-
2.5 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當代課題
-
2.5.1 產業化與文化化:臺灣鄉村文化產業經驗
-
2.5.2 創新化:以生活為基礎的產業創新模式
-
2.5.3 共善化:公共資源的創新治理模式
-
2.5.4 社區化:凝聚認同、塑造共同體的善治方法
-
2.5.5 本真化:鄉村文化產業的體驗價值核心
-
2.5.6 小結
-
-
2.6 本章小結
-
-
第三章 借鑑生態博館經驗的鄉村文化產業分析模式
-
3.1 新博物館學與生態博物館:走出建築、進入社區
-
3.1.1 新博物館學出現
-
3.1.2 生態博物館界說
-
3.1.3 小結
-
-
3.2 生態物館實踐經驗
-
3.2.1 西方生態博物館發展經驗
-
3.2.2 中國生態博物館發展經驗
-
3.2.3 臺灣生態博物館發展經驗
-
3.2.4 生態博物館指標
-
3.2.5 小結
-
-
3.3 鄉村文化產業模式提煉
-
3.3.1 鄉村外部:體驗的產業化
-
3.3.2 鄉村內部:「人―地方―社區―產業」關係聚合過程
-
3.3.3 鄉村文化產業啟動:三種模式
-
3.3.4 小結
-
-
3.4 本章小結
-
-
第四章 生態博物館觀點的鄉村文化產業實證研究
-
4.1 案例選擇與分析基礎
-
4.2 政府拉動型: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
-
4.2.1 概況:由「美麗鄉村」奠基的鄉村展示館網絡
-
4.2.2 分析:規劃設置一步到位,後續運營欠缺活力
-
4.2.3 啟示:豐富生態和文化資源是鄉村文化產業的基礎
-
-
4.3 民間發展型: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
-
4.3.1 概況:「文化立縣」政策催動的區域振興
-
4.3.2 分析:政策轉折不影響民間活力蓬勃開展
-
4.3.3 啟示:民間自發活力是可持續運營的基礎
-
-
4.4 公私協力型:大地為美術館的越後妻有藝術祭
-
4.4.1 概況:為了人民尊嚴而啟動的地域振興
-
4.4.2 分析:成功串聯地景和人心的藝術項鍊
-
4.4.3 啟示:向土地和人民學習、生活文化是多樣性的根基
-
-
4.5 案例比較與建議
-
4.5.1 案例比較分析
-
4.5.2 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要項
-
4.5.3 從鄉村內部到外部:完善「鄉村―社會」關係的六個聯結
-
-
4.6 本章小結
-
-
第五章 結論: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是時代機遇
-
5.1 研究成果:以「鄉村文化產業」擴展文化產業視野
-
5.2 政策建議:以宏觀鄉村發展計畫引導地域振興
-
5.3 後續研究方向:鄉村文化產業模型優化、可操作化、理論化
-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著作
-
二、中譯著作
-
三、外文著作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6178/9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