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亞洲地區的精神健康服務近年發展迅速,本書由香港、台灣和上海三地大學學者,及香港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前線專業人士合著,介紹三地的相關政策和服務發展模式,探討存在問題,展示亞洲地區的精神健康服務的趨向與成效。
同時以個案研習和服務模式實例,說明多種促進精神健康和復元的介入手法,包括: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優勢模式、朋輩支援工作員、動機晤談法、敍事治療、幻聽和聽聲模式介入策略,及減少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的策略,幫助前線社工、輔導員理解亞洲區精神健康服務發展及輔導實務應用。
同時以個案研習和服務模式實例,說明多種促進精神健康和復元的介入手法,包括: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優勢模式、朋輩支援工作員、動機晤談法、敍事治療、幻聽和聽聲模式介入策略,及減少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的策略,幫助前線社工、輔導員理解亞洲區精神健康服務發展及輔導實務應用。
- 序
- 編者序一
- 編者序二
- 前言
- 作者簡介
-
第一部分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
-
第一章 香港精神健康服務之演變和發展──由隔離遣走到社區融合和復元
-
第一階段:服務匱乏期──禁閉隔離遣走(1842-1924年)
-
第二階段:醫療模式始創期──精神科醫院落成(1925-1950年)
-
第三階段:院舍化時期(1951-1975年)
-
第四階段:去院舍化和社區照顧(1976-1999年)
-
第五階段:轉型期──提倡及早識別與介入(2000-2009年)
-
第六階段:邁進復元導向的服務拓展(2010年至今)
-
結語
-
-
第二章 台灣社區心理衞生
-
一、台灣精神醫療政策與法規沿革
-
二、台灣精神醫療服務資源
-
三、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的歷史發展
-
四、台灣精神醫療分配原則
-
五、長期照顧機構、護理之家
-
六、康復之友聯盟團體
-
七、社區復健到復原
-
-
第三章 上海精神健康服務和發展
-
一、上海市精神病患基本現狀和精神疾病防治網絡
-
二、院舍治療
-
三、社區康復
-
四、上海精神健康服務存在的問題
-
五、上海精神健康服務政策發展
-
-
-
第二部分 復元導向及新發展的介入手法
-
第四章 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
-
一、年青復元人士的就業狀況
-
二、多方面的復元觀念
-
三、現時職業培訓模式
-
四、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應用於陽光路上服務
-
五、復元導向介入手法
-
六、成效研究
-
-
第五章 優勢觀點取向應用於受精神困擾之青少年
-
一、優勢觀點與精神健康領域
-
二、優勢觀點工作原則及工作框架
-
三、優勢觀點個案工作分析
-
四、反思與討論
-
-
第六章 久病成醫:朋輩支援工作員的角色
-
一、復元故事:起伏中成長
-
二、久病成醫:朋輩式工作
-
三、理念反思:價值觀整合
-
-
第七章 動機晤談法應用在精神復康服務
-
一、動機晤談法簡介
-
二、個案工作實例:缺乏動力的抑鬱症患者
-
-
第八章 敍事治療與精神健康:一位婦女抵抗抑鬱的故事
-
一、敍事治療的簡述
-
二、敍事治療挑戰病理化論述
-
三、治療對話──阿珍的故事
-
-
第九章 「幻聽」與聽聲模式的介入策略
-
一、釐清「精神病」等的詞彙概念
-
二、「聽聲」與精神分裂症
-
三、治療「幻聽」與應對聲音
-
四、聽聲模式的介入策略
-
五、聽聲模式在香港的應用
-
六、總結
-
-
第十章 敍事實踐的應用:走出毒品黑洞的故事
-
一、敍事實踐的概念、原則及道德價值觀
-
二、主流論述與「濫藥者」身分的建構
-
三、兔仔的濫藥故事
-
四、敍事實踐的應用
-
五、敍事實踐在濫藥工作上的啟示
-
六、後記
-
-
第十一章 減少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
-
一、社會污名
-
二、自我污名
-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