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生命有大美:人的苦惱,是演化的陷阱--以科學解釋「人們為什麼逃不開因緣生滅」的痛苦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952858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為您解說苦惱為什麼找上我

是否曾經……
•小孩突然生病?年邁父母又被診出新毛病?
•摰友漸漸疏離?因猶豫不決錯失新工作機會?
•成績和表現不如預期?小孩沒有考上心中的名校?
•身體老化引發病痛和不適?

轉念想想……
•「好運氣」不會持續太久,在人生路上奔馳,總會碰到此路不通,繞路而行的時候。
•盡心盡力就是最好的人生態度,也是積極在製造好的緣,為以後做準備。
•「希望」本身就是一種我執,期望事情心想事成,即是痛苦來源。
•事情變得簡單之前,其實都是困難的。
~~~~~~~~

現代人常感到痛苦,有的苦於生活上的不如意,有的苦於工作上的不順心,有的苦於關係上的不圓滿,所謂的幸福、美滿、快樂、平靜都只在別人的生活裡出現,自己永遠是那個「最不如意的人」。要知道,痛苦是人類的共同經驗和法則,和我們的存在形影不離。我們有時會羨慕别人不像自己時常在生活中掙扎,那只是因為我們認識他們還不夠深而已。
但幸福快樂、沒有痛苦的人生真的是妄想嗎?
本書作者施益民是一名醫師科學家,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Richard W. TeLinde講座傑出教授,和癌症中心乳癌卵巢癌科主任。在工作與研究之餘,對佛法、哲學、心理學亦有獨到的見解,經由佛法觀點,他發現了痛苦的根本來自演化的缺點,運用佛法改變認知,探究生命,才能真正遠離痛苦深淵,尋得快樂泉源。
我們要在無風無雨的時候,對未來不幸引起的精神痛苦先打好預防針
這本書分為兩大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病理學,第二個是處方箋。醫師要治療病人的疾病和疼痛,必須從病理學的角度去分析成因,才有足夠的證據做為治療根據。作者在書中,嘗試運用現代科學知識,歸納出痛苦的致病機轉,探尋人類的痛苦之源。找到了源頭,當然就要「對症下藥」,因此本書的第二大主題便是針對人類的痛苦,提出相對應的「處方箋」作為解決之道。
正因為絕大多數的生命難題都因演化上的必然以及自己的因素所導致,很難有真正的解決之道,因此人們便將自身的不幸歸咎於命運。若人們能夠理解造成痛苦的因和緣,有其物理性、數學性的科學上必然存在的「因」,或許可以改變思考,不再執著現在的「果」。
  • 推薦序一 以病理醫學窮究之道,探求人類萬年痛苦根治之方 ∕ 游敬倫
  • 推薦序二 超越痛苦,是達到快樂的不二法門 ∕ 閰雲
  • 推薦序三 離苦的良藥——利他與慈悲 ∕ 滿濟法師
  • 作者序 現代人精神痛苦的現代解決之道
  • 1 為什麼我們會有精神心靈等痛苦
    • 1.人類會有痛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 2.宇宙萬物隨時間增加亂度,人體也不例外
    • 3.細胞經過無數次分裂、複製,終致無法修復
    • 4.演化並沒有讓人類不再痛苦
  • 2 從病理學探究痛苦與快樂的原因
    • 1.病理診斷凌駕所有臨床診斷
    • 2.以病理學探討心境的悲苦
    • 3.精神苦痛的多樣性
    • 4.人生大部分的痛苦,都是自己帶來的
    • 5.快樂是過程而非終點
    • 6.真正的快樂不是「努力追求」
    • 7.生活所需、社會風氣,會讓心靈更受苦
    • 8.為什麼追求快樂,也會造成痛苦?
    • 9.內心實證,力行實踐,重新建構正向的神經網路
  • 3 從物理觀點探究隱藏的真相
    • 1.了解科學實相可以讓人安心
    • 2.我們感知的世界只是真實的表層
    • 3.萬物不曾真正永恆的存在
    • 4.所謂的實體也只是一種現象
    • 5.時間只存在我們的經驗之中
    • 6.時間並沒有過去和未來之分
    • 7.時間流逝只是意識和外界作用的一個結果
    • 8.物理實相就是究竟實相?
  • 4 科學家與僧侶的對話
    • 1.科學和佛學採用的方法不同
    • 2.現代科學印證佛法的核心理念
    • 3.人類的存在來自宇宙眾多不可思議的因緣
    • 4.我們的自性消失在因緣流轉中
    • 5.因緣法和佛法裡面的空性
    • 6.用科學理解人類世界多層的「真實面」
    • 7.科學實相和佛法智慧
    • 8.了解隱藏的「勝義真實」
  • 5 「我」是真實的存在? 還是意識的產物?
    • 1.真的找不到我自己
    • 2.我其實只是一個「過程」
    • 3.網路世代下的「我」
    • 4.從「認識吾心」再出發
    • 5.人腦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機器
    • 6.人腦的功能也是會被改變的
    • 7.「我」只是一個虛擬概念
    • 8.我們的情緒和思想從何處產生?
    • 9.潛意識讓現實變得合理化
    • 10.心是一部專門預測未來的機器
    • 11.人的意識決定現象存在的根本
    • 12.唯識主張的極至—生物中心主義
  • 6 「我」的特殊鏡頭
    • 1.用「心理模型」來感知生活的世界
    • 2.「心理模型」是怎麼來的?
    • 3.立足自身看待事物,未識事物本象
    • 4.用五蘊來感知自己的存在
    • 5.五蘊不實的科學根據
    • 6.不執著五蘊脫離情緒控制
    • 7.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 7 人類的幸福快樂並非演化關心的主題
    • 1.現代人類有著史前時代的DNA
    • 2.我們在演化上已經落後二十萬年
    • 3.後設認知是演化的關鍵產物
    • 4.對別人的期望也是苦惱源
    • 5.痛苦是人類進化的必然產物
    • 6.演化讓我們產生偏見與盲點
    • 7.精神痛苦是演化後遺症
  • 8 當自我遇上了自然實相
    • 1.人類的欲望多半和生存無關
    • 2.自我世界與真實世界的衝突不斷
    • 3.看不到真正的自我將落入人類演化的陷阱
    • 4.人類最難調適的莫過於自身的死亡
    • 5.與其追求永生不如調整面對死亡的態度
    • 6.人因死而平等,世界因此除舊布新
    • 7.親近死亡更能活在當下
    • 8.活在當下,減少自我膨脹,更能生活自在
  • 9 理解痛苦本質才能獲得快樂的門票
    • 1.從苦難中尋找快樂真諦
    • 2.心靈痛苦的經驗能產生真正的智慧
    • 3.對痛苦的病識感和出離心
    • 4.痛苦是上天隱藏的恩典
    • 5.生命的奇蹟讓所有苦痛微不足道
  • 10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決之道
    • 1.解決痛苦的方式因人而異
    • 2.透過宗教找到心靈依據
    • 3.生活在哪裡,就面對哪裡的問題
    • 4.運用科技解除心靈苦惱
    • 5.樂天知命才能享受活在當下
  • 11 以智慧銳劍斬斷錯誤認知
    • 1.真正的幸福來自洞悉實象、利他和慈悲
    • 2.痛苦的根源在於對實相的無知
    • 3.轉譯佛法,提升認知治療成效
    • 4.真實法則一直拆穿認知假象
    • 5.遠離執著,與快樂的距離就接近於零
  • 12 消解煩惱的處方箋
    • 1.處方箋有效與否取決於個人
    • 2.用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
    • 3.例如憤怒情緒是可以管理的
    • 4.大腦的可塑性是處方簽有效的原因
  • 13 處方箋之一:運用因緣法超越生與滅
    • 1.不執著於生滅,才能遠離精神苦楚
    • 2.既古典又現代的「無我觀」
      • 日常練習:無我
    • 3.潛意識將無常偷偷轉換成有常
    • 4.把無常當正常
      • 日常練習:關照無常
    • 5.兩種世界觀、兩種心態
    • 6.全力以赴但是要隨緣不執著
    • 7.「隨緣盡力」與「無所執著」必須一起執行,才會有效
  • 14 處方箋之二:愛的感覺新管理
    • 1.不是愛的本質而是對它的態度困擾我們
    • 2.自私的愛面對無常即產生痛苦
    • 3.無條件的愛不會造成痛苦
    • 4.對愛無所執著也無期待
      • 日常練習:讓小孩當自己的舵手
  • 15 處方箋之三:善用正向思考解除心靈痛苦
    • 1.重新評估處境會發現事情變得不一樣
    • 2.接受事實正面看待眼前阻礙
    • 3.避免負面情緒進入延長賽
    • 4.將不如意的處境幽默一下吧
    • 5.利他是對治貪欲的特效藥
  • 16 處方箋之四:預防勝於治療
    • 1.在痛苦還沒來之前,先打好預防針
    • 2.先從心態上調整做起
    • 3.防苦預防針1:小心語言文字的陷阱
    • 4.防苦預防針2:培養平等心,避免對人事物貼標籤
    • 5.防苦預防針3:培養慈悲心,實踐利他主義
    • 6.智慧不起煩惱,慈悲沒有敵人
    • 7.防苦預防針4:分辨自己所能掌控以及無能為力的部分
    • 8.做得少但要做得好
      • 日常練習:如何培養慈悲心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