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江山勿留後人愁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087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資深媒體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以專業記者為終身職志。
  曾任《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紐約《世界日報》總編輯、《聯合晚報》、《香港聯合報》和《聯合報》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現任《聯合報》顧問。
  著有《牛肉在那裡》、《第四勢力》、《誰在乎媒體》、《試為媒體說短長》、《三人行看台灣新價值》、《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後》、《一杯飲罷出陽關》、《思維遠見》、《誰與斯人慷慨同》、《誰說民主不亡國》、《江山勿留後人愁》(天下文化),及《史家能有幾張選票》、《小人富斯濫矣》(九歌)等。
  曾獲一九九三年圖書金鼎獎、二○○一年中山文藝獎、二○一○年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之「終身成就獎」,及二○一五年總統文化獎之「文藝獎」。
  • 推薦序 等待接力長跑的下一棒—一個專欄停刊之後懷想台灣 許倬雲
  • 推薦序「好人」有「好報」—張作錦對時局的觀察與觀點 高希均
  • 自 序 國家不幸記者幸?—略陳「感時篇」選集的出版經過
  • 第一部 現在的人不太在意歷史了
    • 1 現在的人不太在意歷史了
    • 2 吾輩不知何許人也?中學歷史教科書令人困惑
    • 3 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 4 是愚人重演了歷史
    • 5 好在歷史不由他們自己寫
    • 6 增一些警惕,長一些志氣
    • 7 許倬雲教授為什麼要寫一本不一樣的歷史書
    • 8 那架追逐日本機群的小小飛機
    • 9 我如死了,「就看不到奪回台灣了」
    • 10 強者豈願向弱者道歉
    • 11 在台北重聆〈松花江上〉
  • 第二部 蔣、孫文件,為自己釋疑,為歷史作證
    • 1 江山勿留後人愁
    • 2.「兩蔣日記」純屬一人一家之私?
    • 3 「兩蔣日記」應捐給國家
    • 4 一國兩制:台灣抑蔣,大陸揚蔣
    • 5 為了百姓,孫中山「勸進」袁世凱
    • 6 像嚴家淦先生這樣的人,少囉!
    • 7 在台灣人背上插了一刀
    • 8 衣冠未異,肝膽已移
    • 9 誰應讀康有為「慎左右」的上書?
    • 10 馬英九還有機會讀《淮南子》嗎?
    • 11 助馬英九破「權力必腐」的定律
    • 12 像胡適和張善政這些人
    • 13 蔣廷黻與文明人
    • 14 宋子文和張俊雄面對的歷史責任
    • 15 李鴻章賣過國嗎?
    • 16 從赫德與曾國藩的交涉看今天的兩岸事務
    • 17 施密特回憶鄧小平吐痰
  • 第三部 「憂國」與「愛國」
    • 1 國家是我們的青山
    • 2 「憂國」與「愛國」
    • 3 恆稱台灣之惡者可謂愛台矣!
    • 4 不在台灣出生與愛台灣
    • 5 吾輩空懷畎畝憂
    • 6 彈丸小國的生存之道
    • 7 因為害怕亡國,所以努力治國
    • 8 台灣無望論?
  • 第四部 檢視台灣精神上的「文化大革命」
    • 1 當「不好禮」而「富」的時候
    • 2 在沒有遠見的地方,人就沉淪
    • 3 清談到底成何事?
    • 4 無名英雄的名字
    • 5 登斯樓以四望兮
    • 6 我們的「國民素質」有人「憂思」否?
    • 7 「服善」是「真理愈辯愈明」的前提吧?
    • 8 泡沫不會淹沒大海
    • 9 知識份子問政與投機
    • 10 誰讓他們「在水泥地上種花」
    • 11 葉明功母親的眼淚
    • 12 利瑪竇和杜正勝的兩幅地圖
    • 13 為文揣摩世好,逢迎上好,都是「無品」
    • 14 出名容易成名難
    • 15 有《美德書》不一定會有「美德」
    • 16 願鄭捷把我們教好
    • 17 新埔張氏別墅的遊客們
    • 18 君子亦惜人之陰
  • 第五部 臨死都不忘記文明的規範
    • 1 訪「飲冰室」懷想梁啟超的「新民」
    • 2 在大佛光寺,想梁思成的北京
    • 3 我的母親林徽音(上)
    • 4 我的母親林徽音(下)
    • 5 訪李叔同不遇
    • 6 咸陽古道上的郭沫若
    • 7 登惠遠城想起林則徐
    • 8 慈禧珠寶歸了蔣宋?
    • 9 傅雷臨死都不忘文明的規範
    • 10 站在徐光啟故居門前
    • 11 張元濟和他的書
    • 12 三駐美大使見證清廉
    • 13 寒山、拾得和三位王先生
    • 14 回想「拓荒者」時代的呂秀蓮
  • 第六部 念好了書,千萬不要忘記窮人
    • 1 大學校園的故事少了,文化人有點寂寞
    • 2 《紅樓夢》應列為第十四經—有關《紅樓夢》的故事趣聞
    • 3 梁實秋兩上大陸教科書
    • 4 李白來到烤鴨店
    • 5 當崔顥換成了政客
    • 6 如果好書有用,世界早就好了!
    • 7 台灣走向文明的條件之一:買書的錢要超過買檳榔的錢
    • 8 念好了書,千萬不要忘記窮人
  • 後 記 「感時篇」的最後一篇:告別讀者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