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後基因體時代來臨
如何在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中找到平衡?二十一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驚人的發展,基因工程的進展觸及了「什麼是生命」人類存在的論辯,2003年4月人類基因定序宣布完成後,正式進入本書所謂的「後基因體時代」,全球生物醫學競爭,成為各國搶進未來先機的關鍵。
本書強調台灣「後基因體時代」來臨,所面臨的基因知識典範、技術實作、媒體再現與倫理、法律和社會(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 ELSI)的問題。
全書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別為「生物學典範的轉移」,「基因科技的眾生相」,「族群、國家基因資料庫與治理」,「基因、媒體與公眾溝通」,各章內容包括「基因」概念多樣性的歷史演化,精準醫療背後「不精準」的科學邏輯,台灣產前篩檢技術、疫苗發展、基因疾病檢測、族群溯源研究、客家族群與台灣人體資料庫等各種在地的發展,以及隱私權、基因資訊的規範、基因的媒體再現、社會信任與民主治理的問題。
全書匯集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的作者群,強調台灣基因科技所衍生的未來風險與不確定,必須發展因地制宜的創新治理想像,研究者不應該落入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等二元對立的單一解釋圈套,而應採取跨學科、多元整合的方式,尋求全球化與在地性溝通、協商與合作的基礎。
如何在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中找到平衡?二十一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驚人的發展,基因工程的進展觸及了「什麼是生命」人類存在的論辯,2003年4月人類基因定序宣布完成後,正式進入本書所謂的「後基因體時代」,全球生物醫學競爭,成為各國搶進未來先機的關鍵。
本書強調台灣「後基因體時代」來臨,所面臨的基因知識典範、技術實作、媒體再現與倫理、法律和社會(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 ELSI)的問題。
全書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別為「生物學典範的轉移」,「基因科技的眾生相」,「族群、國家基因資料庫與治理」,「基因、媒體與公眾溝通」,各章內容包括「基因」概念多樣性的歷史演化,精準醫療背後「不精準」的科學邏輯,台灣產前篩檢技術、疫苗發展、基因疾病檢測、族群溯源研究、客家族群與台灣人體資料庫等各種在地的發展,以及隱私權、基因資訊的規範、基因的媒體再現、社會信任與民主治理的問題。
全書匯集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的作者群,強調台灣基因科技所衍生的未來風險與不確定,必須發展因地制宜的創新治理想像,研究者不應該落入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等二元對立的單一解釋圈套,而應採取跨學科、多元整合的方式,尋求全球化與在地性溝通、協商與合作的基礎。
- 推薦序│台灣後基因時代之本土STS/ELSI 的反省與論述 蔡甫昌
- 推薦序│基因體科技:社會地景的在地旅程 林文源
-
導 讀 潘朵拉的黑盒子解碼後:基因科技與倫理、法律和社會的交纏共構 Decoding Pandora's Black Box:The Coproduction between Genetic Technology and Ethical,Law and Social Issues 蔡友月
-
一、邁向後基因體時代的台灣
-
二、本書章節安排與台灣經驗現象的發展
-
三、打破自然vs. 社會,科學vs. 常民二分的民主治理想像
-
-
單元一 生物學典範的轉移 Biological Paradigm Shift
-
1 理解「基因」概念的演變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e Concept 陳瑞麟
-
一、前言
-
二、孟德爾的工作
-
三、古典遺傳學的「基因」概念
-
四、分子生物學和「分子基因」概念的崛起
-
五、古典遺傳學可以被化約到分子生物學嗎?
-
六、分子生物學之後:基因工程與基因體學
-
七、後基因體時代的多元「基因」概念
-
八、結論
-
-
2 後基因體時代的侏儸紀公園 Jurassic Park-Like Fantasia in the Post-Genome Era 楊倍昌
-
一、前言
-
二、生醫研究的侏儸紀公園
-
三、基因圖譜計畫前期:兩篇科學圈內人的文章
-
四、風險辯證與溝通的策略
-
五、後基因體時代的新潮語彙:組態學、精準醫療
-
六、討論:提供希望?或是販賣恐懼?
-
-
-
單元二 基因科技的眾生相 Multifacet Gemonic Technology
-
3 族群遺傳學與追根溯源 Tracing the Origin of Human Populations through Genetics 陳堯峰
-
一、前言:族群遺傳學與演化力
-
二、人類起源、演化與人種區分
-
三、族群遺傳學常用的遺傳標記
-
四、族群遺傳學追根溯源的三階段發展
-
五、結語:回顧與展望
-
-
4 基因化世代:產前基因篩檢與檢測 The Emergence of Geneticization: Prenatal Genetic Screening and Testing 施麗雯
-
一、前言:生一個聾人的小孩
-
二、優生學與基因科技
-
三、產前基因篩檢與檢測應用
-
四、基因科技樂觀主義與生物公民權
-
五、公開的薦骨
-
六、生育選擇:道德先鋒
-
七、尋求答案:逛產檢
-
八、走出基因建構的生命圖像
-
九、結論: 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之後
-
-
5 後基因體時代的免疫台灣:疫苗的迷思與反思 Immunization of Taiwan in the Post-Genomic Era: Reflections on Myth of Vaccines 陳宗文
-
一、前言:疫苗的差異認識
-
二、疫苗的技術典範
-
三、疫苗的治理技術
-
四、後基因體疫苗的治理挑戰
-
五、結論:後基因體時代的免疫台灣?
-
-
6. 痲瘋病的抗藥性與基因體科技 Drug Resistance in Leprosy and Genomic Technologies 洪意凌
-
一、前言:在痲瘋桿菌基因體之後
-
二、二十世紀前期形成的痲瘋病治癒希望
-
三、1960 年代的抗藥性爭議與1980 年代的MDT 治療方案
-
四、基因體科技與全球抗藥性監控網絡
-
五、關上痲瘋病的黑盒子:全球痲瘋病防治網絡
-
六、結論:黑盒子之外,不確定性始終存在
-
-
-
單元三 族群、國家基因資料庫與治理 Governance of Racial/Ethnic and National Biobank
-
7. 台灣客家族群基因溯源研究:社會學與生物學對話 Study of Taiwan Hakka Genetic Origi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between Socidogists and Biologists 潘美玲、張維安、鐘育志、黃憲達、劉奕蘭、許維德、林勇欣、陳明惠
-
一、前言:研究簡介
-
二、誰是客家人?
-
三、族群基因資料庫
-
四、跨科際的台灣客家族群基因研究
-
五、結論
-
-
8. 台灣人的基因利基:Taiwan Biobank、科學家與國族建構 Taiwanese Genes as a Niche: Taiwan Biobank, Scientists and Nation-Building 蔡友月、李宛儒
-
一、前言
-
二、從科技島到生醫科技島
-
三、Taiwan Biobank 建置與國家知識經濟
-
四、台灣必須建立台灣人自己的實驗室
-
五、多元族群的台灣獨特基因組成
-
六、邀請台灣人一起打造健康的下一代
-
七、結論
-
-
9. 從老大哥到大數據:國家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隱私權議題 From Big Brother to Big Data: Privacy Issues of National Large-Scale Biobanks 張兆恬
-
一、前言:國家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興起
-
二、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隱私權挑戰
-
三、國家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隱私議題:從國家監控到國家資源
-
四、我國現況與法制的檢視
-
五、結論:強化透明性與民主監督
-
-
10. 精準醫療的新瓶與舊酒︰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國際發展脈絡、爭議與國際倫理規範 The Controversy over and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Large-Scale Biobank Research for Precision Medicine 劉宏恩
-
一、前言:「精準醫療」的新名詞與舊概念
-
二、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與世代追蹤研究
-
三、報喜也報憂︰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失敗例子
-
四、因應諸多爭議而生的國際倫理規範
-
五、結論:相關爭議在台灣
-
-
-
單元四 基因、媒體與公眾溝通 Genetics in Media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
11. 基因研究的告知義務及社會心理風險 Psychosocial Risk and Researchers' Duty to Inform in Genomic Research 雷文玫
-
一、前言:基因研究的希望與迷思
-
二、基因資訊的社會心理風險:知識未必是力量
-
三、基因研究的風險治理:三個層次的告知義務
-
四、科學家的溝通責任
-
五、結論:基因研究善益共享的責任
-
-
12.「天生」贏家?從世大運剖析原住民運動基因的再現與迷思 Born to Win: Exercise Gene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Media Representation 蔡友月
-
一、前言:原住民選手為什麼這麼厲害?
-
二、全球生物醫學化的發展:人群差異的基因開始受到重視
-
三、什麼是米田堡血型?
-
四、原住民運動基因的再現與生物社會的反身性
-
五、結論:對原住民不同的秉賦應有更多元的想像
-
-
13. 媒體上的基因臉譜:以基改食品為例 Portrayals of Genes in the Mass Media: A News Analysi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aiwan 張燿懋
-
一、前言:基因想像與大眾媒體
-
二、媒體報導的三種概念
-
三、媒體中基因議題的整體樣貌與趨勢
-
四、基改食品的媒體再現:以「玉米基改食品」為例
-
五、結論
-
-
14. 科學傳播與基因醫學的媒體再現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Medical Genetics 林筱芸、徐美苓
-
一、前言:基因醫學的媒體再現
-
二、基因醫學研究的發展、風險與爭議
-
三、從科學傳播角度看基因醫學新聞報導
-
四、台灣基因醫學新聞的特色與報導品質
-
五、結論
-
-
- 結 語 寫在後基因體之後 Epilogue: After Post-Genomics 陳宗文
- 作者簡介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