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印度一代聖哲拉馬納.馬哈希對話錄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62303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頓悟的聖哲為何常處靜默中?
上師的靜默,領我們跳脫心智的限制,
見到真正的自己。

● 二十世紀初,印度最著名的心靈導師
一位未經修煉而自然頓悟的印度聖哲──室利.拉馬納.馬哈希。16歲時,在毫無病痛,卻深陷死亡的恐懼,在一再地自我追問「我是誰」,而直接體驗到不被死亡所束縛的「真我」。

● 啟發心靈最直接、最全面的教法──靜默
室利.拉馬納.馬哈希最直接、最全面的教法,就是保持靜默的狀態,這獨特的「靜默」教示,有如發自他的形體,直接引領人們經驗他的境界,這境界如何起作用?又如何獲得呢?

● 聖者最完整的第一手紀錄──對話錄
最能展現室利.拉馬納.馬哈希的教導,就是他與世界各地朝聖者的問答。本書總集六百五十多個問題,透過不同的主題,指出一切存在的本源、主體──真我,釐清各種自我設限的心智運作。

【本書簡介】
二十世紀初,一位未經修練而自然開悟的印度聖哲──拉馬納.馬哈希,透過他切身的體會,闡述了唯一的「真實」就存在我們之內,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體驗到它。它無形無相、不受外在的改變,但萬物卻因它而顯現,它就是內在真實的我。這教導影響了印度及西方世界人神的觀點,被譽為達到了與佛陀、老子、耶穌基督共通的高度,直至今日仍觸動每個人的心。

本書中,藉由他與世界各地靈修者的對談,破除人們在心靈修持上的錯誤知見,以及各種因自我概念形成的枷鎖、疑惑。同時,對於如何契入內在真實的我,提出兩種主要的修持方法,一是「參究自我」,先自問「我是誰」,讓心智回歸其源頭;二是徹底「歸伏於神」,讓自我沒入其源頭。無論你走哪條路,都要進入那個源頭,二者殊途同歸,都能讓靈修者體證那跳脫身體與心智的限制,浸潤在無所不在、含攝一切的真我之中。

室利.拉馬納.馬哈希極少動筆寫下自己的理念,最能展現他教導的第一手資料,就是他與靈修者的對答。本書總集六百五十多個問題,從冥想、瑜伽、上師、三摩地等修持,到神通、業、轉世、禁欲、飲食、創世論等各種面向,幫助我們如實認識拉馬納.馬哈希教導的全貌,同時認清自我,並以此獲得最終的寧靜。

拉馬納靈性之語
 唯一的「真實」存在於我們之內,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體驗到它。於一切存在之萬物,它同時既是本源,又是主體,又是真實本性。
 我們誤以為自己受到束縛,所以,唯一該做的就是除去這種觀念。
 只要還存有解脫的欲望和念頭,就是還在束縛中。
 要制止自我設限的執取習性,就是要試著去分開主體的「我」和執取對象的念頭。
 世人試著去理解自己之外的事物,卻未先嘗試找到「我是誰」,唯有借助找到「我是誰」,才能得到快樂。
 真我不是什麼可得的目標,它就只是那遍在的覺知。
 「證悟」不是去得個什麼新東西或新的本事,它只是移除覆蓋的偽裝而已。
 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體驗到真我,但它不是你以為的它。它就只是它。
 凡是能夠得到的,也一定會失去,那是無常的,無常的就不值得去追求。
 解脫不在將來得到。它永遠都在,就在此時、此地。

究竟的真理十分簡單,就是回到原本的境地。

室利.拉馬納.馬哈希是印度最為人景仰的心靈大師之一,即使他離世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之久,位於聖山阿如那查拉山的道院,至今仍然興盛,吸引世界各地渴求「究竟真理」的朝聖者來聆聽他的教誨。但拉馬納說:「入於本來清淨無染之境,如此而已,再說其他都是多餘。」

那種臨場感、直截了當的真理,凡是能夠化成文字的,都記錄於本書的每一頁中。
──《拋物線雜誌》(Parabola)書評
*****************
真我無法因為有所「做」而被發現,只能透過「是」。

拉馬納說:
不用冥想它──「是」即可!
不用思惟自己是什麼──「是」即可!
不用思惟如何「是」──你已經「是」!
  • 致謝詞
  • 譯者序:頂禮一代宗師—室利.拉馬納.馬哈希
  • 導論:靜默的聖哲
  • 【第一部】真我
    • 第一章:什麼是真我?
    • 第二章:如何才能證悟真我?
    • 第三章:智者如何感知世界?
  • 【第二部】參究與歸伏
    • 第四章:參究自我—理論
    • 第五章:參究自我—實踐
    • 第六章:參究自我—誤解
    • 第七章:歸伏
  • 【第三部】上師
    • 第八章:上師
    • 第九章:靜默與薩桑
  • 【第四部】冥想與瑜伽
    • 第十章:冥想與專注
    • 第十一章:咒語與持咒
    • 第十二章:世間生活
    • 第十三章:瑜伽
  • 【第五部】親驗
    • 第十四章:三摩地
    • 第十五章:影像與神通
    • 第十六章:問題與經驗
  • 【第六部】理論
    • 第十七章:創世理論與世界的「真實」
    • 第十八章:轉世
    • 第十九章:神的本質
    • 第二十章:苦難與道德
    • 第二十一章:業、命運與自由意志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