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一位台灣女性外文學者/雙語知識分子,秉持文學與文化使命感,從跨國的角度鑽研華美作家以英文或中文發表的代表性文本。以離散為視角,關注式的閱讀為方法;結合理論、歷史與文本交織出這些作品的文學與美學價值,為華文世界的亞美/華美(文學)研究再創新猷,意義非比尋常。
本書特色
1. 台灣第一本專注於華美女作家的中文專書,並與廣闊的中文世界學者、讀者
分享。
2. 就族裔(華裔)、性別(女性)、職業(作家)而言,這些作品具有「三重弱勢或特性」,借用猶太民族的「離散」(diaspora)觀念,並將離散視為具有批判性、生產性、創造性的空間,以此檢視美國華裔女作家的創作。
3. 在方法上,標舉「關注式的閱讀」(attentive reading),強調亞美文學應擺脫
早期局限於政治或社會的角度,而應正視其文學與藝術價值,以此審視進而肯定其藝術價與地位。
4. 就語文而言,本書討論對象除了一般認定的華裔美國文學,也包含了從台灣、
中國、新馬等地移居美國,以英文或華文創作的作家,這點符合了「多語文的美國文學」(Languages of What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的論點,也呼應了亞美研究中有遠見的歷史學家與學者,如麥禮謙、市岡雄二、王靈智(L. Ling-chi Wang)、黃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等人對於亞洲語言的重視。
5. 作者既掌握美國學界的論述,又善加利用台灣學者的發言位置與利基,針對
特定的華美女作家英文與華文文本進行細讀,具體而微地展現了越界的觀點,以及跨國與跨太平洋的眼界,有效地拓展了亞美/華美(文學)研究的視野。
本書特色
1. 台灣第一本專注於華美女作家的中文專書,並與廣闊的中文世界學者、讀者
分享。
2. 就族裔(華裔)、性別(女性)、職業(作家)而言,這些作品具有「三重弱勢或特性」,借用猶太民族的「離散」(diaspora)觀念,並將離散視為具有批判性、生產性、創造性的空間,以此檢視美國華裔女作家的創作。
3. 在方法上,標舉「關注式的閱讀」(attentive reading),強調亞美文學應擺脫
早期局限於政治或社會的角度,而應正視其文學與藝術價值,以此審視進而肯定其藝術價與地位。
4. 就語文而言,本書討論對象除了一般認定的華裔美國文學,也包含了從台灣、
中國、新馬等地移居美國,以英文或華文創作的作家,這點符合了「多語文的美國文學」(Languages of What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的論點,也呼應了亞美研究中有遠見的歷史學家與學者,如麥禮謙、市岡雄二、王靈智(L. Ling-chi Wang)、黃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等人對於亞洲語言的重視。
5. 作者既掌握美國學界的論述,又善加利用台灣學者的發言位置與利基,針對
特定的華美女作家英文與華文文本進行細讀,具體而微地展現了越界的觀點,以及跨國與跨太平洋的眼界,有效地拓展了亞美/華美(文學)研究的視野。
-
推薦序
-
李有成 關注式的閱讀─馮品佳教授著《她的傳統:華裔美國女性文學》序
-
單德興 書寫離散,析論華美,解讀女性─序馮品佳教授《她的傳統:華裔美國女性文學》
-
- 緒論 離散中的華裔美國女性書寫
-
論文
-
1 「隱無的敘事」:《骨》的歷史再現
-
2 魅影中國:譚恩美的《百種神秘感覺》、《接骨師的女兒》與《防魚溺水》中的跨國詭魅敘事
-
3 再造華美女性文學傳統:任璧蓮的《夢娜在應許之地》
-
4 漂泊離散中的華裔馬來西亞英文書寫:林玉玲的《馨香與金箔》
-
5 鄉關何處?:《桑青與桃紅》中的離散想像與跨國移徙
-
6 嚴歌苓短篇小說中的華裔移民經驗:以〈栗色頭髮〉、〈大陸妹〉及〈少女小漁〉為例
-
7 華裔美國離散的創傷書寫:閱讀嚴歌苓之《人寰》
-
-
附錄
-
1 華美成長小說
-
2 溫哥華女兒:沈小艾的華裔加拿大女性電影
-
- 論文出處
- 後記 謝辭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445/527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