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兩岸關係之治理:制度分析之觀點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76341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係以太陽花學運促成2014年九合一選舉,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為開端,從施政的角度探討公共管理與公共治理的差異,並從治理的面向觀察兩岸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全書共九大章,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名著觀點的政治經濟角度,說明制度的重要涵義及比較,以及從公民治理的概念與公民治理的政策分析,接續兩岸關係歷史的回顧以及從理論角度分析兩岸關係的消長,及從兩岸治理的模式做比較,最後從制度的面向分析兩岸關係並討論兩岸關係的前景。
著者係從權力的觀點分析,認為兩岸關係的治理應從地方治理開始,以及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兩岸制度的差異,並引用Elinor Ostrom之IAD(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架構及Jurgen 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審議民主的概念,做為本論著之政策分析的基礎。
  • 序言∕曾玉祥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太陽花學運與政權更替
      • 一、太陽花學運之事件背景
      • 二、太陽花學運發生之原因
      • 三、政權更替與施政管理
      • 四、臺北大巨蛋BOT之探討
      • 五、以臺北大巨蛋停工分析管理之失靈
      • 六、臺北大巨蛋停工對公共利益的反省
      • 七、施政管理與治理施政之不同
    • 第二節 治理之概念
      • 一、治理的由來
      • 二、治理的特性
      • 三、治理的假設
      • 四、治理概念之演進
      • 五、治理的定義
      • 六、治理之分類
      • 七、治理概念的不同詮釋
      • 八、治理之權威解構
      • 九、傳統治理與現代治理之比較
      • 十、治理模型的假定條件
      • 十一、治理的失靈
      • 十二、善治之概念及因素
      • 十三、公部門之績效衡量:善治
    • 第三節 全球化與地方治理
      • 一、全球化的概念
      • 二、全球化對世界之影響
      • 三、全球化與地方治理
      • 四、地方治理的概念
      • 五、多層次治理之概念
      • 六、政府治理與地方治理之比較
      • 七、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
    • 第四節 全球治理與兩岸關係
      • 一、全球治理的概念
      • 二、全球治理之必要性
      • 三、全球治理之主體
      • 四、全球治理之特徵
      • 五、兩岸關係的變遷
      • 六、全球治理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 第五節 研究方法:制度分析
      • 一、制度之定義
      • 二、制度之重要性及功能
      • 三、制度的影響力
      • 四、制度之分類
      • 五、制度分析之概念
      • 六、制度分析之分類
      • 七、兩岸關係治理之制度分析
  • 第二章 制度分析模型
    • 第一節 Arrow模型
    • 第二節 Simon模型
      • 一、對理性的重新表述
      • 二、對新制度主義的影響
    • 第三節 Coase模型
      • 一、Coase定理的概念
      • 二、政策分析之要素
    • 第四節 Buchanan模型
      • 一、公共選擇理論
      • 二、尋租模型
      • 三、憲政經濟學
    • 第五節 North模型
      • 一、制度變遷理論
      • 二、經濟成長與政治自由的關係
      • 三、經濟成長與憲政民主的關係
    • 第六節 Williamson模型
      • 一、交易成本之概念
      • 二、交易成本之分類
      • 三、交易成本之經濟架構
    • 第七節 Ostrom模型
      • 一、自治治理(self-governance)理論
      • 二、制度的單一化轉向制度的多元化
    • 第八節 各模型之評論
      • 一、各模型之比較
      • 二、評論
  • 第三章 公民治理之政策分析
    • 第一節 公民治理之概念
      • 一、公民社會重建之原因
      • 二、公民治理之概念
      • 三、公民治理之理論
      • 四、公民治理之審議民主理論
      • 五、公民治理之發展
    • 第二節 公共論壇之實證
      • 一、衡量方法
      • 二、研究結果與驗證
    • 第三節 新公民運動之比較
      • 一、民主化的第三波、第四波
      • 二、共識民主與多數民主的不同
      • 三、新公民運動之概念
      • 四、臺灣新公民運動之緣起
      • 五、臺灣新公民運動之比較
      • 六、風險評估之比較
    • 第四節 政策分析之概念
      • 一、政策分析之概念
      • 二、政策分析之過程
      • 三、政策制定之步驟
      • 四、政策分析之模型
    • 第五節 政策工具的選擇
      • 一、政策工具選擇的決定因素
      • 二、政策工具的分類
      • 三、政策工具選擇的綜合模型
    • 第六節 制度性之政策分析
      • 一、IAD模型
      • 二、外生變數
      • 三、獨立變項
      • 四、結果評估
    • 第七節 決策判斷分析之模式
      • 一、決策分析之模式
      • 二、判斷分析之模式
    • 第八節 決策判斷之風險評估
      • 一、直覺預測之偏差和校正
      • 二、展望理論之分析
    • 第九節 馬政府兩岸政策之分析
      • 一、兩岸政策與民眾反應之決策判斷比較
      • 二、馬習會後民眾反應之決策與判斷比較
  • 第四章 兩岸關係之背景
    • 第一節 國共互動之回顧
      • 一、國共之對抗與合作
      • 二、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失敗之原因
      • 三、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失敗之反省
      • 四、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啟示
      • 五、兩岸之分治
    • 第二節 兩岸的主權爭議
      • 一、主權論之概念
      • 二、臺灣主權之法律定位
      • 三、兩岸主權論之文獻
      • 四、中共政府對主權之看法
      • 五、臺灣政府對主權之看法
      • 六、外交部對臺灣法律定位之說明
      • 七、兩岸對「中華民國」問題之論述比較
      • 八、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產生
      • 九、「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歷程
    • 第三節 「一國兩區」與「九二共識」
      • 一、「一國兩區」之意義
      • 二、「九二共識」之分析
      • 三、「一中同表」之內涵
    • 第四節 臺灣民意之統獨爭議
      • 一、臺灣面臨之統獨爭議
      • 二、小結
      • 三、兩岸關係之文獻回顧
  • 第五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理論
    • 第一節 統一理論之比較
      • 一、整合理論(integration theory)
      • 二、分裂國家模式(divided-nation model)
      • 三、大小政治實體模式
    • 第二節 戰略三角理論
      • 一、戰略三角理論的概念
      • 二、戰略三角理論的運用
      • 三、戰略三角可能的變化
      • 四、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第三方影響
      • 五、臺灣的三角戰略
      • 六、兩岸戰略並非零和遊戲
      • 七、戰略專家的印證
    • 第三節 權力轉移理論
      • 一、權力轉移的概念
      • 二、權力轉移的癥兆
      • 三、權力轉移的變數
      • 四、臺灣之因應
      • 五、美國重返亞太對臺灣之影響
    • 第四節 地緣戰略理論
      • 一、臺灣之戰略地位
      • 二、臺灣戰略地位之演變
      • 三、臺灣地緣戰略政策
      • 四、臺灣在中美角力中的角色
      • 五、中國的臺灣難題
  • 第六章 兩岸關係治理模式之比較
    • 第一節 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 一、兩德模式之內涵
      • 二、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 三、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適用
      • 四、兩德模式可借鏡之處
    • 第二節 兩韓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 第三節 歐盟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 一、歐盟模式之歷史背景及動機
      • 二、歐盟之概念
      • 三、歐盟機構的權限
      • 四、歐盟與主權國家之同異
      • 五、歐盟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 第四節 邦聯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 一、邦聯與一國兩制之比較
      • 二、邦聯與坦桑尼亞模式之比較
      • 三、邦聯的缺點
    • 第五節 聯邦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 一、聯邦之概念
      • 二、聯邦之特性
      • 三、聯邦之優缺點
      • 四、聯邦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 五、聯邦與坦桑尼亞模式的比較
      • 六、聯邦與邦聯的比較
      • 七、德國聯邦與歐盟的比較
  • 第七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制度分析
    • 第一節 兩岸之制度分析
      • 一、AMOS之概念
      • 二、交易成本模型
      • 三、觀念架構
      • 四、理論假說
      • 五、兩岸制度之比較
    • 第二節 路徑依賴分析:臺灣與香港為例
      • 一、路徑依賴之現實意義
      • 二、香港回歸之初始聲明
      • 三、「一國兩制」在香港
      • 四、路徑依賴與香港模式
      • 五、路徑依賴理論觀點臺灣模式與香港模式之比較
    • 第三節 兩岸關係之博弈分析
      • 一、囚徒困境的概念
      • 二、囚徒困境在兩岸關係的應用
    • 第四節 兩岸關係之政策分析
      • 一、兩岸制度性的政策分析模型
      • 二、行動情勢結構
      • 三、決策者模型
      • 四、結果
      • 五、兩岸關係有共識部分之調查
      • 六、政策評估
      • 七、政策執行
    • 第五節 兩岸跨域治理之南南合作
      • 一、跨域治理之概念
      • 二、兩岸之社會發展階段
      • 三、兩岸社會發展概況
      • 四、兩岸跨域治理南南合作之執行
  • 第八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前景
    • 第一節 美國之一中政策
      • 一、美國對國共內戰之立場
      • 二、美、中關係之基礎
      • 三、美國涉臺政策的不同看法
      • 四、美、臺關係之基礎
      • 五、美國「一中政策」之基礎
    • 第二節 臺灣模式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 一、臺灣模式之涵義
      • 二、「一國兩制」之涵義
      • 三、「一國兩制」之特性及實行上的困難
      • 四、港澳和臺灣實施「一國兩制」背景條件之不同
      • 五、臺灣模式與一國兩制的比較
    • 第三節 兩岸關係之展望
      • 一、兩岸分裂50年的歷史教訓
      • 二、兩岸關係之模式
      • 三、武力統一
      • 四、和平統一
      • 五、整合式統一
  • 第九章 結論
    • 一、兩岸關係之政策分析
    • 二、兩岸關係之制度分析
    • 三、兩岸關係之展望
    • 四、兩岸關係的制度創新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