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五四運動百週年紀念版
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梁啟超,
引領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
賦予歷史新的形象與任務,
為傳統史學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如果說梁啟超先生發表於1902年的《新史學》吹響了『史學革新』的號角,那麼《中國歷史研究法》則是這一革新的成果。」
梁啟超明確了史學的目的在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借鏡,
「史學的讀者應為社會一般民眾,而非權力階級」。
他的史學思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
本書歷經百年,仍為史界重要入門書。
本書是由《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二書合為一冊而成,可說是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梁啟超先生在自序中開宗明義,說明中國史書浩瀚如海,總計不下數萬卷,不可不讀,又不可能全讀,因此提出多年研究歷史的方法作為引導,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為中國史學開創諸多領域。
卷一〈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重新論述了史的意義和範圍,回顧並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就建立新史學提出主張。卷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重點則在講述如何作專史。另外,中國史家常論因果,但梁啟超認為史學乃人之跡,而人心變化多端,因此提出以「互緣」式的了解去取代因果論,認為更能掌握歷史的脈動。
傳統史學多在服務當權者,但梁啟超明確指出,史書應為今人或後人所作,史學的讀者應為一般人;歷史應裁抑主觀忠於客觀;史學不能只敘述,還必須說明和推論;作專門史不僅要有史學的素養,更要有各該專門學的素養。凡此,都足見何以在百年之後,梁啟超於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在史學界仍有殿堂級的價值。
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梁啟超,
引領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
賦予歷史新的形象與任務,
為傳統史學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如果說梁啟超先生發表於1902年的《新史學》吹響了『史學革新』的號角,那麼《中國歷史研究法》則是這一革新的成果。」
梁啟超明確了史學的目的在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借鏡,
「史學的讀者應為社會一般民眾,而非權力階級」。
他的史學思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
本書歷經百年,仍為史界重要入門書。
本書是由《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二書合為一冊而成,可說是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梁啟超先生在自序中開宗明義,說明中國史書浩瀚如海,總計不下數萬卷,不可不讀,又不可能全讀,因此提出多年研究歷史的方法作為引導,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為中國史學開創諸多領域。
卷一〈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重新論述了史的意義和範圍,回顧並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就建立新史學提出主張。卷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重點則在講述如何作專史。另外,中國史家常論因果,但梁啟超認為史學乃人之跡,而人心變化多端,因此提出以「互緣」式的了解去取代因果論,認為更能掌握歷史的脈動。
傳統史學多在服務當權者,但梁啟超明確指出,史書應為今人或後人所作,史學的讀者應為一般人;歷史應裁抑主觀忠於客觀;史學不能只敘述,還必須說明和推論;作專門史不僅要有史學的素養,更要有各該專門學的素養。凡此,都足見何以在百年之後,梁啟超於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在史學界仍有殿堂級的價值。
- 版權頁
-
卷一 中國歷史研究法
-
自序
-
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其範圍
-
第二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
-
第三章 史之改造
-
第四章 說史料
-
第五章 史料之蒐集與鑑別
-
第六章 史蹟之論次
-
-
卷二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
緒論
-
總論
-
第一章 史的目的
-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長
-
第三章 五種專史概論
-
-
分論一 人的專史
-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
第二章 人的專史的對象
-
第三章 作傳的方法
-
第四章 合傳及其作法
-
第五章 年譜及其作法
-
第六章 專傳的作法
-
-
分論三 文物的專史
-
第一章 文物專史總說
-
第二章 政治專史及其作法
-
第三章 經濟專史及其作法
-
第四章 文化專史及其作法
-
第五章 文物專史作法總說
-
-
- 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