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科技新聞記者先鋒──呂一銘,
非科班出身的他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這次,他決定著書,寫下這段科技與臺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
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家科技政策或計畫多半是「極機密」,科技新聞也由文教、政治、經濟線記者兼跑,作者卻異軍突起,勤走國科會、原子能委員會、農復會、中研院等,寫出多篇深入淺出的科技新聞,吸引各報社紛紛跟進,並因而開拓了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新聞新領域。
作者在本書前半回顧臺灣早期重大科技新聞事件,如當年為了國防發展,重視核子科學,並設立中科院、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為了開發海洋資源,開展造船技術,作者更登上「海功號」試驗船,參與首次造訪南極冰洋之行;甚至當年獨家揭發鉛皮蛋、PCB等諸多食安問題。後半則轉用軟性的筆調,書寫過去認識與採訪影響臺灣科技發展的人物,再爬梳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過,顯現豐富且精彩的人生際遇。
非科班出身的他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這次,他決定著書,寫下這段科技與臺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
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家科技政策或計畫多半是「極機密」,科技新聞也由文教、政治、經濟線記者兼跑,作者卻異軍突起,勤走國科會、原子能委員會、農復會、中研院等,寫出多篇深入淺出的科技新聞,吸引各報社紛紛跟進,並因而開拓了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新聞新領域。
作者在本書前半回顧臺灣早期重大科技新聞事件,如當年為了國防發展,重視核子科學,並設立中科院、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為了開發海洋資源,開展造船技術,作者更登上「海功號」試驗船,參與首次造訪南極冰洋之行;甚至當年獨家揭發鉛皮蛋、PCB等諸多食安問題。後半則轉用軟性的筆調,書寫過去認識與採訪影響臺灣科技發展的人物,再爬梳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過,顯現豐富且精彩的人生際遇。
- 前言:國家總體建設及科技發展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
-
Chapter 1 科技與農業政策
-
1‧ 中研院與臺灣的科研發展
-
2‧ 國防科技掛帥階段
-
3‧ 原能會在前,國科會在後
-
4‧ 工研院和科學園區
-
5‧ 中文電子化的柳暗花明
-
6‧ 令人驚艷的農復會
-
7‧ 海功號首航南極運鈾的幕後故事
-
-
Chapter 2 科學教育
-
1‧ 吳大猷:早期「教育改革」重要推手
-
2‧ 沈君山與「科學天地」
-
3‧《科學月刊》與臺灣科普教育濫觴
-
4‧ 臺大學生研製火箭成功
-
5‧ 北京人頭蓋骨在臺灣?
-
-
Chapter 3 見證科學發展史
-
1‧ 丁觀海和王雋英打造出來的「超強粒子」丁肇中
-
2‧ 馬廷英的「大陸漂移」學說
-
3‧ 從氫彈之父泰勒談起
-
4‧ 發現世界最深海洞與海洋調查開發
-
5‧ 生化科學三要角:李卓皓、李鎮源、羅銅壁
-
6‧ 治療癌症不是夢
-
7‧ 追求臺灣能源自主性
-
8‧ 清大研製電動車
-
9‧ 締造臺灣「養殖王國」
-
10‧ 臺灣鮑魚──九孔的故事
-
11‧「臺灣蘇鐵」與觀音座蓮
-
-
Chapter 4 公害災難殷鑑
-
1‧ 政府早年輕忽管理,防治起步很晚
-
2‧ 偵測地震與防災
-
3‧ 食安事件慘痛史
-
-
Chapter 5 精彩人物
-
1‧ 王唯農:百年老店改革不易,學界清流壯年折翼
-
2‧ 沈宗瀚:臺灣農業發展關鍵時刻重要推手
-
3‧ 蔣彥士:調和鼎鼐、當權者的解憂草
-
4‧ 錢思亮:父子一門四傑
-
5‧ 徐賢修:新竹科學園區的奠基者
-
6‧ 畢林士:科技發展「美援」代表人
-
7‧ 周元燊:臺灣資訊科學拓荒者
-
8‧ 李登輝與我
-
-
Chapter 6 跨界人生
-
1‧ 我與文字工作結緣的經過
-
2‧ 一個老記者的體悟
-
3‧ 從《聯合報》轉進《台灣新生報》
-
4‧ 借調省府扮演「文膽」角色
-
-
Chapter 7 臺灣媒體變遷
-
1‧ 臺灣政治解嚴媒體卻未真正解放
-
2‧ 新聞媒體充斥負面教材
-
3‧ 置入性行銷與媒體壟斷
-
4‧ 新聞媒體往何處去?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