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01.做自己,不要成為量產的「罐頭佛」
我的小孩四、五歲時,突然間很愛模仿大人,因我經常拿著書在屋裡走來走去,或是在沙發上看著書思考一些問題,有一天我發現我的小孩,也拿了一本書坐在我旁邊,有模有樣的看著,只是我真的不懂他到底在看什麼,因為他手上的書根本就拿反了,頭朝下尾朝上的,我看了笑了半天,後來又看見他也拿著書,在屋子裡踱來踱去,像是在思考什麼一樣,如果他不是把書拿反,他那個表情和神態,實在是讓人以為他真的是天才神童,真的看懂書,真的在思考。
我的很多學佛朋友也是如此,他們以為學了佛,走路說話的姿態,就要像電視裡的高僧或方丈,說話不疾不徐,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永遠沒有喜怒哀樂,才是學佛學到家,甚至說沒幾句話,就要來一聲「阿彌陀佛」或「善哉善哉」,看起來就像猴子學人說話,或是五歲小孩在學大人,滑稽又令人心酸。
有一次,我到一家素食麵館吃麵,看見鄰桌一位身穿功夫裝的年青人,從他的氣質看來就知道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那天我坐下點菜時,看見他正襟危坐地用筷子夾起一根麵條,眼睛半閉,面容安詳地很慢很慢地,把麵條送進他口中,就像電影裡的慢動作一樣,然後面帶微笑地慢慢嚼著,接著再夾另一根麵條。
當時我心想,照他這樣吃法,整碗麵豈不是要吃到半夜三點才能吃完。
果然,當我們一票人點餐吃麵聊天,準備結帳離去時,我轉頭一看,他的麵還是滿滿的,他還是在那裡慢吞吞地演著吃麵的慢動作,我本來想去勸他幾句,問他萬一餐廳火災時,他是否也用慢動作逃命?
後來看他一副很陶醉的樣子,心想各有因緣也就不管他了。
古代很多禪師愛罵人,愛哭、愛笑或愛喝酒,全身自在,隨時保持覺知,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知道自己不會執著一切,悠游任運,瀟灑快意,不管人家怎麼譏諷或中傷他們,他們心中早已沒有那個很在意別人看法的「我」,笑罵總是由人,自在唯有己知,才是真正的超脫。
我的意思也不是要大家去學那些禪師,而是希望大家看清自己的本性,讓自己的本性可以自然的發揮出來,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在。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你的脾氣、氣質和獨特性格,才是你最重要的寶藏,千萬不要以為任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會面無表情地說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就是修行,修行不等於是假裝枯木般,對世間萬物都沒有反應,那只是自欺欺人的壓抑和逃避,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去做,想哭想罵人就任其自然,不要否定,只要能保持覺知,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只要不超出極限,就是自然;愛吃東西,但不要超出自己腸胃和身體的極限,愛喝酒也不要喝到爆肝,愛看電視也沒有必要看一整天,愛賺錢,也別把性命和品德都賠進去……
只要你能保持覺知,什麼事都可以做,沒有人會管你,你只能管自己,你自己也會知道極限和危險在哪裡。就像有人開車從不看速度錶,只管自己高興,想當然出事機率就高,例如喝了酒或有人在追你,你一沒有覺知或慌張,油門踩到底,車子一旦超過它的速限,就很容易翻車或失控;相對的,只要你有覺知,就不會超過速限。
因此,學佛的關鍵不在於你是否一定要模仿別人,或者刻意改變自己的本性,也不在於你能不能做什麼事,而在於你有沒有覺知。
如果沒有覺知,即使你的身段神態演得再像高僧方丈,充其量也只是和我的小孩模仿我一樣,沒有什麼意義,頂多自娛娛人。
相對的,我也有一些朋友無法適應很多禪修團或宗教社團的共修方式,而選擇了退出自己摸索,我認為這也是很好的覺知,畢竟,佛法是要教人自己救自己的,而不是教大家去認同他人而否定自我的,如果你選擇了自己的路,也沒有必要在意那些社團或宗教團體裡的批判或責難,畢竟,悉達多當初也是離開了苦行僧的團體,自己觀照才找到自己的路;同樣的,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或是什麼身分,也都能從自我觀照中找到你要的佛法,到時候,你必然會更加肯定自己原有的獨特性,因為,你的獨特性格不僅讓你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也是讓你進入解脫唯一的門。
總之,法無定法,才是真佛法,真佛法不會要你成為量產的「罐頭佛」;同樣的道理,我的覺醒和修行模式,也只是提出讓大家參考,我也不希望大家都複製我的模式,如何修行,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因此,當你找到自己的路,不妨忘了佛陀,忘了吳九箴吧!
我的小孩四、五歲時,突然間很愛模仿大人,因我經常拿著書在屋裡走來走去,或是在沙發上看著書思考一些問題,有一天我發現我的小孩,也拿了一本書坐在我旁邊,有模有樣的看著,只是我真的不懂他到底在看什麼,因為他手上的書根本就拿反了,頭朝下尾朝上的,我看了笑了半天,後來又看見他也拿著書,在屋子裡踱來踱去,像是在思考什麼一樣,如果他不是把書拿反,他那個表情和神態,實在是讓人以為他真的是天才神童,真的看懂書,真的在思考。
我的很多學佛朋友也是如此,他們以為學了佛,走路說話的姿態,就要像電視裡的高僧或方丈,說話不疾不徐,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永遠沒有喜怒哀樂,才是學佛學到家,甚至說沒幾句話,就要來一聲「阿彌陀佛」或「善哉善哉」,看起來就像猴子學人說話,或是五歲小孩在學大人,滑稽又令人心酸。
有一次,我到一家素食麵館吃麵,看見鄰桌一位身穿功夫裝的年青人,從他的氣質看來就知道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那天我坐下點菜時,看見他正襟危坐地用筷子夾起一根麵條,眼睛半閉,面容安詳地很慢很慢地,把麵條送進他口中,就像電影裡的慢動作一樣,然後面帶微笑地慢慢嚼著,接著再夾另一根麵條。
當時我心想,照他這樣吃法,整碗麵豈不是要吃到半夜三點才能吃完。
果然,當我們一票人點餐吃麵聊天,準備結帳離去時,我轉頭一看,他的麵還是滿滿的,他還是在那裡慢吞吞地演著吃麵的慢動作,我本來想去勸他幾句,問他萬一餐廳火災時,他是否也用慢動作逃命?
後來看他一副很陶醉的樣子,心想各有因緣也就不管他了。
古代很多禪師愛罵人,愛哭、愛笑或愛喝酒,全身自在,隨時保持覺知,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知道自己不會執著一切,悠游任運,瀟灑快意,不管人家怎麼譏諷或中傷他們,他們心中早已沒有那個很在意別人看法的「我」,笑罵總是由人,自在唯有己知,才是真正的超脫。
我的意思也不是要大家去學那些禪師,而是希望大家看清自己的本性,讓自己的本性可以自然的發揮出來,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在。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你的脾氣、氣質和獨特性格,才是你最重要的寶藏,千萬不要以為任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會面無表情地說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就是修行,修行不等於是假裝枯木般,對世間萬物都沒有反應,那只是自欺欺人的壓抑和逃避,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去做,想哭想罵人就任其自然,不要否定,只要能保持覺知,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只要不超出極限,就是自然;愛吃東西,但不要超出自己腸胃和身體的極限,愛喝酒也不要喝到爆肝,愛看電視也沒有必要看一整天,愛賺錢,也別把性命和品德都賠進去……
只要你能保持覺知,什麼事都可以做,沒有人會管你,你只能管自己,你自己也會知道極限和危險在哪裡。就像有人開車從不看速度錶,只管自己高興,想當然出事機率就高,例如喝了酒或有人在追你,你一沒有覺知或慌張,油門踩到底,車子一旦超過它的速限,就很容易翻車或失控;相對的,只要你有覺知,就不會超過速限。
因此,學佛的關鍵不在於你是否一定要模仿別人,或者刻意改變自己的本性,也不在於你能不能做什麼事,而在於你有沒有覺知。
如果沒有覺知,即使你的身段神態演得再像高僧方丈,充其量也只是和我的小孩模仿我一樣,沒有什麼意義,頂多自娛娛人。
相對的,我也有一些朋友無法適應很多禪修團或宗教社團的共修方式,而選擇了退出自己摸索,我認為這也是很好的覺知,畢竟,佛法是要教人自己救自己的,而不是教大家去認同他人而否定自我的,如果你選擇了自己的路,也沒有必要在意那些社團或宗教團體裡的批判或責難,畢竟,悉達多當初也是離開了苦行僧的團體,自己觀照才找到自己的路;同樣的,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或是什麼身分,也都能從自我觀照中找到你要的佛法,到時候,你必然會更加肯定自己原有的獨特性,因為,你的獨特性格不僅讓你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也是讓你進入解脫唯一的門。
總之,法無定法,才是真佛法,真佛法不會要你成為量產的「罐頭佛」;同樣的道理,我的覺醒和修行模式,也只是提出讓大家參考,我也不希望大家都複製我的模式,如何修行,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因此,當你找到自己的路,不妨忘了佛陀,忘了吳九箴吧!
-
【作者序】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走自己的路吧!別當大量生產的「罐頭佛」
-
修行是你個人的功課,關佛什麼事?
-
-
【第一篇】關於佛法,法師和高僧不會告訴你的事
-
01.做自己,不要成為量產的「罐頭佛」
-
02.佛經參考就好,不要太執著
-
03.佛是喜樂的,不是壓抑、痛苦的
-
04.其實,佛陀從來沒有度化任何人
-
05.永遠離不開維修廠的車子
-
06.燒佛禪師和拜佛像的人
-
07.佛的慈悲,來自於紅塵間的愛
-
08.「無我」不是要你否定自我
-
09.惡魔和佛陀,都在追求同一種快感
-
10.不要禁絕慾望,而是超越它們
-
-
【第二篇】「覺知」才是學佛開悟的起點
-
11.四十歲,我才學會怎麼走路
-
12.你的「無明」決定你的命運
-
13.佛陀也有內心的黑暗面
-
14.把標籤貼在河裡的傻子
-
15.你的癮是假的,焦慮才是真的
-
16.風塵女郎也是我們的老師
-
17.覺醒需要比自殺更大的勇氣
-
18.觀照,是讓你看透幻象的X光
-
-
【第三篇】遇見穿AMANI的「娑婆覺者」
-
19.如何游泳身上才不會濕?
-
20.你也可以成為「娑婆覺者」
-
21.我們全身的細胞都是經文
-
22.太饑渴,就會對食物過分執著
-
23.佛法,是用來當地板踩的
-
24.人間苦,是我們中了大腦的詭計
-
25.當佛陀也穿上ARMANI
-
- 【後記】我們的靈魂來這世間的祕密
-
【附錄】讀者來函問答錄
-
覺醒後還能談戀愛嗎?
-
學佛就不能追求名利和愛情嗎?
-
習氣有什麼可怕的?
-
佛陀是不左不右的中道主義者
-
出家前,先去風月場所體驗人生
-
佛法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
-
為何學佛仍無法得到圓滿的人生?
-
業力真的存在嗎?如何跳脫呢?
-
活著,就是為了準備如何死嗎?
-
開悟了,是不是就不用當人了?
-
覺醒了,就能隨心所慾嗎?
-
什麼是定?如何入定?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