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以下為此書作者之一的袁梅芳老師的得獎感受:
「過了七十年,抗戰很遙遠了。」從前,知道遠征軍的歷史不多,沒想過還有老戰士,甚至我們可以親近他們。讓這些國軍老兵知道:「我們沒有忘記他們,歷史沒有忘記他們 !」出版書籍是終極目標。還未出版,已有兩位老戰士辭世,未能親睹這本書,我們的盡力,願他們也能釋懷。我們衷心感謝青森文化(紅出版)看重我們師生赤子之情,同心同德完成了使命;也多謝鼓勵和協助過我們的所有人士。現在,感激教育城籌辦這次活動,又得讀者的支持,令這段抗日歷史得以傳承,萬世流芳。
袁梅芳老師
不容青史變成灰,毋忘沙場浴血戰
十三位用青春、傷患、生命死戰日敵的老戰士
一場捍衛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的戰役
1942年至1945年,四十萬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緬甸牽制日軍,
摧毀其妄圖在二次大戰中吞併中國,繼而征服全世界的野心。
抗戰勝利七十年後,最後一批港、台老兵追憶當年戎馬生涯,
重現這場被歷史遺忘,但對戰爭成敗攸關重要的滇緬戰役。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著名歷史學者胡春惠、台灣及大陸兩岸公共知識分子武之璋──誠意推薦
「印緬戰役,是我一生最可貴的經歷。」
對八年抗戰歷史,我們未至於茫然不知,但肯定不夠重視,而且知之不詳。
一個中學教師,帶著一批學生尋訪十三位戰爭英雄,並在二戰結束七十周年出版此書,帶給一生以參軍為榮的老戰士們最大的安慰:歷史沒有忘記你們!
全書分為兩部分:歷史篇「可歌可泣滇緬戰爭」及人物篇「可尊可敬老戰士」。前半部全面記錄了戰前的國內外局勢、逾十場艱險戰役的實況、第一次遠征失敗及反攻獲勝的關鍵因素,為人物篇口述事跡提供了堅實的歷史背景和脈絡;後半部寫下十三位老戰士在沙場鏖戰的汗血傷患、在烽火硝煙下的人生軌跡,成了遠征軍歷史最人性化、最有血有肉的具體呈現,讓讀者更能體會戰爭的真貌。
本書特色二戰結束七十周年,毋忘當年血淚史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七十周年,在這個日子,除了感恩數十年來得享和平,我們更不應忘記這和平盛景背後血流成河的戰火歲月,以及這批當時為家國安定作出巨大犧牲的老戰士。
年近百歲老戰士,最後的戰爭親歷者
這十三位年近百歲的老兵(其中兩位在2014年先後離世),是這段戰事碩果僅存的親歷者、見證者。沒有另一代人,能夠成為鮮活的歷史敘述者。儘管是耄耋的長者,他們依然頭腦清晰,記憶力強,談身世、講抗戰,絕不含糊。只有透過他們的生命,我們才能體會戰爭的真實。
第一手口述史料, 保存珍貴相片檔案
歷史研究不能只看官方檔案,口述歷史也是珍貴的歷史素材。老戰士們親身敘述當年沙場戰事,是為史書中找不到的第一手資料。他們視參戰為一生的榮耀,細心保存了從軍證件、相片、檔案。藉着此書的出版刊印,這些無價史料將被永久收藏。
整全的歷史片段,填補教科史書不足
對結束逾半世紀的抗日戰爭,我們的感覺是遙遠的;至於甚少記載於課本上的滇緬戰爭,就更是陌生。然而,它的在整場抗日戰爭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編者師生參考了數十本與二戰相關的書籍,結合老戰士們的耳聞目見,將逾十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詳細記錄下來,補充了歷史中缺漏的一頁。
烽煙時代,亂世故事
這批老戰土來自不同背景:有菲律賓及緬甸的華僑子弟、有家境不俗的富家子弟,更多的是投筆從戎的大、中學生。當中有人為報日軍殺父之仇,與心愛情人不辭而別,七十多年來思之念之;有人在戰爭結束後背負着反革命的罪名,受盡批鬥,一生坎坷;也有人定居香港,晚年成為發明家。烽煙戰火下,亂世浮生,造就了一個個不一樣的大時代故事。
傳承歷史,延續宏志
這本口述歷史的特色在於,受訪者歷經滄桑,而採訪者只是中學生。老戰士們與廿一世紀伊始出生的學生,老少促膝而談,由後者承傳了滇緬戰爭和中國遠征軍的真人真事。他日學生成了長者,跟子孫轉述戰士們的事跡,他們就是橫跨逾一百五十年時空的抗日親歷者傳遞人。
「過了七十年,抗戰很遙遠了。」從前,知道遠征軍的歷史不多,沒想過還有老戰士,甚至我們可以親近他們。讓這些國軍老兵知道:「我們沒有忘記他們,歷史沒有忘記他們 !」出版書籍是終極目標。還未出版,已有兩位老戰士辭世,未能親睹這本書,我們的盡力,願他們也能釋懷。我們衷心感謝青森文化(紅出版)看重我們師生赤子之情,同心同德完成了使命;也多謝鼓勵和協助過我們的所有人士。現在,感激教育城籌辦這次活動,又得讀者的支持,令這段抗日歷史得以傳承,萬世流芳。
袁梅芳老師
不容青史變成灰,毋忘沙場浴血戰
十三位用青春、傷患、生命死戰日敵的老戰士
一場捍衛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的戰役
1942年至1945年,四十萬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緬甸牽制日軍,
摧毀其妄圖在二次大戰中吞併中國,繼而征服全世界的野心。
抗戰勝利七十年後,最後一批港、台老兵追憶當年戎馬生涯,
重現這場被歷史遺忘,但對戰爭成敗攸關重要的滇緬戰役。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著名歷史學者胡春惠、台灣及大陸兩岸公共知識分子武之璋──誠意推薦
「印緬戰役,是我一生最可貴的經歷。」
對八年抗戰歷史,我們未至於茫然不知,但肯定不夠重視,而且知之不詳。
一個中學教師,帶著一批學生尋訪十三位戰爭英雄,並在二戰結束七十周年出版此書,帶給一生以參軍為榮的老戰士們最大的安慰:歷史沒有忘記你們!
全書分為兩部分:歷史篇「可歌可泣滇緬戰爭」及人物篇「可尊可敬老戰士」。前半部全面記錄了戰前的國內外局勢、逾十場艱險戰役的實況、第一次遠征失敗及反攻獲勝的關鍵因素,為人物篇口述事跡提供了堅實的歷史背景和脈絡;後半部寫下十三位老戰士在沙場鏖戰的汗血傷患、在烽火硝煙下的人生軌跡,成了遠征軍歷史最人性化、最有血有肉的具體呈現,讓讀者更能體會戰爭的真貌。
本書特色二戰結束七十周年,毋忘當年血淚史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七十周年,在這個日子,除了感恩數十年來得享和平,我們更不應忘記這和平盛景背後血流成河的戰火歲月,以及這批當時為家國安定作出巨大犧牲的老戰士。
年近百歲老戰士,最後的戰爭親歷者
這十三位年近百歲的老兵(其中兩位在2014年先後離世),是這段戰事碩果僅存的親歷者、見證者。沒有另一代人,能夠成為鮮活的歷史敘述者。儘管是耄耋的長者,他們依然頭腦清晰,記憶力強,談身世、講抗戰,絕不含糊。只有透過他們的生命,我們才能體會戰爭的真實。
第一手口述史料, 保存珍貴相片檔案
歷史研究不能只看官方檔案,口述歷史也是珍貴的歷史素材。老戰士們親身敘述當年沙場戰事,是為史書中找不到的第一手資料。他們視參戰為一生的榮耀,細心保存了從軍證件、相片、檔案。藉着此書的出版刊印,這些無價史料將被永久收藏。
整全的歷史片段,填補教科史書不足
對結束逾半世紀的抗日戰爭,我們的感覺是遙遠的;至於甚少記載於課本上的滇緬戰爭,就更是陌生。然而,它的在整場抗日戰爭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編者師生參考了數十本與二戰相關的書籍,結合老戰士們的耳聞目見,將逾十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詳細記錄下來,補充了歷史中缺漏的一頁。
烽煙時代,亂世故事
這批老戰土來自不同背景:有菲律賓及緬甸的華僑子弟、有家境不俗的富家子弟,更多的是投筆從戎的大、中學生。當中有人為報日軍殺父之仇,與心愛情人不辭而別,七十多年來思之念之;有人在戰爭結束後背負着反革命的罪名,受盡批鬥,一生坎坷;也有人定居香港,晚年成為發明家。烽煙戰火下,亂世浮生,造就了一個個不一樣的大時代故事。
傳承歷史,延續宏志
這本口述歷史的特色在於,受訪者歷經滄桑,而採訪者只是中學生。老戰士們與廿一世紀伊始出生的學生,老少促膝而談,由後者承傳了滇緬戰爭和中國遠征軍的真人真事。他日學生成了長者,跟子孫轉述戰士們的事跡,他們就是橫跨逾一百五十年時空的抗日親歷者傳遞人。
- 序一:不容青史變成灰 胡春惠
- 序二:向師生們致意 武之璋
- 序三:毌忘滇緬戰爭抗日英雄 丁新豹
- 序四:時代精神穿越七十年 周樑楷
- 序五:閱讀老兵:邀請你進入一次靈魂的旅程 楊秀珠
- 自序:感恩.盡心
- 前言:朝花夕拾—承傳的意義
-
可歌可泣 滇緬戰爭
-
第一次遠征緬甸
-
(一)太平洋戰爭前的抗日及國際形勢
-
(二)太平洋戰爭的發生、中國遠征軍的成立及作戰經過
-
(三)第一次遠征入緬的得失
-
-
第二次遠征—緬北、滇西反攻
-
(一)一支現代化軍隊的誕生
-
(二)反攻部署
-
(三)反攻進程:緬北滇西雙線攻日
-
(四)滇緬反攻戰的總評
-
(五)滇緬抗戰風雲人物
-
-
-
可尊可敬 老戰士
-
國難當前,投筆從戎駐滇緬邊界 袁學姜
-
政工隊宣傳抗日,改任無線電報務員 黃光漢
-
從流亡學生到入緬遠征軍、國軍傘兵團 胡建中
-
三次離隊隨心志,千言家書表心跡 陸嘉昌
-
緬甸華僑赴戰場,藏書檔案記歷史 曾子傑
-
儒將風範,負傷不退,衝鋒陷陣 萬劍舞
-
放棄菲僑身分,戰地醫院、印緬前線任譯員 王忠詩
-
西南聯大學子徵調參軍,隨軍擔任翻譯官 黎模慎
-
為報日軍殺父仇,遠征甘成負心漢 蘇漢武
-
槍林彈雨架線路,通訊兵險地執勤 黃樹開
-
防毒排前線勇殺敵,屢遭批鬥身心摧殘 蘇定遠
-
無緣入緬,防禦炮手中國戰區轟敵 黎鋒
-
巾幗英雌後援宣傳,歷劫鴛鴦排萬險 吳瑋
-
- 致謝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