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沒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的成熟與深化,主要建築在公民社會是否有成熟的公共參與;如果沒有發展成民主社會,就不會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也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因此,在這些發展基礎之上,國家便會逐漸從以政商代議、政黨與政商利益為主的國家,發展成為以國家、社會長期利益為主的政治;也會從選舉動員(政黨與政商動員)國家,發展成為公民社會治理與政策動員的國家;並從政商代議國家,發展成為新公共代議國家。
在公共治理與地方治理的過程中,經由對政黨權力與能力、以及對政商結合的結構的批評,也會促成專業、私利與公共利益的合作與平衡,並從這些私利與公共利益的衝突及治理協議過程中,加深政治、政黨與代議者的權力責任,進而轉化政治與社會的衝突,而達成了政黨、政治與社會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甚至進一步也會促進各階層社會代表與代議者,與政黨及各階層議會代議者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經由這些公共治理參與的過程,更將有助於政經社會反省、和解與協力合作的增長,因而共同連結新政治、新政黨與新社會力量的發展,推展新政經社會的未來。
民主政治的成熟與深化,主要建築在公民社會是否有成熟的公共參與;如果沒有發展成民主社會,就不會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也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因此,在這些發展基礎之上,國家便會逐漸從以政商代議、政黨與政商利益為主的國家,發展成為以國家、社會長期利益為主的政治;也會從選舉動員(政黨與政商動員)國家,發展成為公民社會治理與政策動員的國家;並從政商代議國家,發展成為新公共代議國家。
在公共治理與地方治理的過程中,經由對政黨權力與能力、以及對政商結合的結構的批評,也會促成專業、私利與公共利益的合作與平衡,並從這些私利與公共利益的衝突及治理協議過程中,加深政治、政黨與代議者的權力責任,進而轉化政治與社會的衝突,而達成了政黨、政治與社會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甚至進一步也會促進各階層社會代表與代議者,與政黨及各階層議會代議者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經由這些公共治理參與的過程,更將有助於政經社會反省、和解與協力合作的增長,因而共同連結新政治、新政黨與新社會力量的發展,推展新政經社會的未來。
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社會系博士後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東京大學法政學科訪問教授
.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院(IIAS)臺灣講座教授
.臺大「連震東先生紀念講座」法政講座
.臺灣公共行政終身研究獎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行政副校長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研究領域
.地方政府與自治、地方治理、地方與區域發展、府際關係、臺灣政治發展
- 導論
-
第一部 臺灣政治與社會的協力軌跡
-
臺灣政治與社會的平行民主重構:對臺灣代議民主與政黨政治的反思
-
壹、前言
-
貳、從派系、政商代議國家到新公共代議國家
-
參、美國代議體制的反思與公共治理時代的來臨
-
肆、臺灣政商代議體制與政黨政治的反思
-
伍、臺灣後代議政治下社會代議的融合
-
-
全球化下東亞都會代議政體的反思:以社會代議輔助政治代議
-
壹、全球化中政商代議下都會發展的問題
-
貳、從英美國家的反思中檢討東亞失衡的都會發展
-
參、公民及專業社會興起對東亞都會發展的衛擊
-
肆、代議政治與社會代議的融合
-
伍、結論
-
-
民主治理的建構基礎與間題
-
壹、前言
-
貳、民主治理產生的政治背景
-
參、民主治理建惜的幾個意涵
-
肆、民主治理的發展階段與問題
-
-
-
第二部 臺灣地方政治與社會自治的重要性及未來發展
-
地方自治的重要性與地方民主轉型
-
壹、前言
-
貳、地方政府與政治的重要性
-
參、地方政府與自治的職能與管理問題
-
肆、地方分權的發展趨勢
-
伍、地方治理對傳統地方自治發展的衝擊
-
陸、府際關係對地方自主權與自治發展的衝擊
-
柒、結論
-
-
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
-
壹、前言
-
貳、地方與區域治理的發展背景與主要論述
-
參、地方治理的發展趨勢與案例分析
-
肆、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對臺灣的啟發-代結論
-
-
臺灣地方政治與制度的改革工程
-
壹、前言
-
貳、我國地方自治與自治制度的發展階段
-
參、地方自治發展趨勢與我國未來地方自治及其制度的改革工程
-
肆、結論
-
-
里的定位以及與區、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
-
壹、前言
-
貳、里的定位問題
-
參、里與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
-
肆、政府改造與民主治理理念下的整合途徑
-
伍、結論
-
-
我國區里治理網絡闕係探討:以臺北市松山區基層建議案為例
-
壹、前言
-
貳、研究設計
-
參、政策網絡與網絡治理
-
肆、臺北市基層提案制度與實務運作方式
-
伍、松山區基層提案網絡治理關係的探討與分析
-
陸、松山區基層提案反映出區公所制度與治理結構的相關問題探討
-
柒、結論與建議
-
-
氣候變遷與地方治理
-
壹、氣候變遷對全球各地的影響
-
貳、地方治理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
參、建惜地方綠化、低碳社會及防救災網絡
-
肆、結論
-
-
臺灣直轄市分權治理之研究
-
壹、前言
-
貳、臺灣直轄市與區制度之沿革
-
參、從縣改制直轄市之變化
-
肆、國外大都會之治理與啟發
-
伍、市政集權對於民主政治之影響
-
陸、結論
-
-
府際治理:由東京首都圈經驗論臺灣發展
-
壹、前言
-
貳、府際治理理論
-
參、東京都首都圍的「垂直型府際治理J
-
肆、東京都首都圍的「水平型府際治理J
-
伍、日本首都圈府際治理經驗對於臺灣發展之啟示
-
-
-
第三部 臺灣地方自治與民主化發展的挫折與轉型
-
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
-
壹、前言
-
貳、文獻回顧與分析架購
-
參、內門鄉地方派系的發展
-
肆、內門鄉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
-
伍、結論
-
-
屏東縣地方派系與政黨、縣行政權以及縣立法權之關係(2006-2010)
-
壹、結論
-
貳、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
-
參、屏東地方派系與政黨及縣行政權之關係三種互動模式及其發展與演變
-
肆、屏東地方派系與縣立法權(縣議會)之關係
-
伍、結論
-
-
臺南地區地方勢力變遷與政黨政治發展
-
壹、緒論
-
貳、五都合併升格之回顧
-
參、臺南的地方政治發展
-
肆、縣市合併後地方勢力對地方政治的影響
-
伍、結論
-
-
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轉型與未來
-
壹、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背景、支持結構與特性
-
貳、解嚴後地方派系的轉型與特性
-
參、2000年政黨輪替後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
-
肆、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的未來
-
-
廢除鄉鎮市長選舉?還是積極轉型與改革?
-
壹、鄉鎮市長官派的主要論述與背景
-
貳、轉型中的臺灣地方政治與社會
-
參、鄉鎮市自治的重要性與世界發展趨勢
-
肆、當前臺灣鄉鎮及縣市改革與發展的直是個重大議題
-
伍、地方政治的變革及未來
-
陸、結論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6758/2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