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那左派、右派、西方政治權貴都將之棄如草芥的年代,那些捨身衛國的孤軍、荒山濟民的教士、無知無助的稚子,如何在那窮山惡水掙扎求存還不忘尊嚴與夢想?是哪種處境和克難精神為那天涯海角孕育出政商鉅子、演藝紅人、學術權威甚至「中華民國」總統?這本小書為有意嘗嘗歷史精神的有心人,準備一份庶民小便當 —— 簡樸,但酸鹹苦辣甘五味紛陳。書中,有回顧冷戰大歷史的學術研讀札記、珍貴新聞影音的文字版本、當事人有情有淚的口述記錄、不同年代和立場的傳媒對它的劃時空建構、老一輩社區鄰里的觀察、年輕一代在網路上的回憶抒懷,以及文藝小說開展的想像空間。通過此書,希望讓大家從歷史裡眺望那曾經在殖民地香港活生生存在過的老民國、舊精神。
- 老民國. 舊精神-編者弁言/羅金義
- 一 冷戰. 家國. 難民:「小」人物背後的「大」歷史
- 二 飄萍、落葉、歸根:調景嶺五十年起落
- 三 鳴遠(上): 荒山濟民
- 四 鳴遠(下): 想那山坡上的孩子們
- 五 「回不去了」: 調景嶺孤軍苦路
- 六 漂泊的中國孩子:邵宗海教授憶往
- 七 「民國」調景嶺: 台灣報章的調景嶺形象
- 八 兩地不完整的聲音: 台灣記者告別調景嶺
- 九 「老西貢」看「小台灣」
- 十 「下一站,調景嶺」: 八十年代的新嶺民自述/李甦
- 十一 遺民空間與政治想像: 小說調景嶺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