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24498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徐彬彬原名凌霄,筆名彬彬、凌霄漢閣閣主。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徐家傑為道光年間進士,官至知縣;伯父徐致靖、堂兄徐仁鑄都是清朝官吏中的維新派人士。年輕時與袁世凱的二子等人被並稱為「京城四大才子」。徐彬彬長於文史,諳熟典故,靠生動情趣的文筆在報界文壇締造一番成就,與黃遠生、邵飄萍被並稱為「民初三大名記者」,並留下大量劇評、專欄。
他與弟弟徐一士自1926年起合撰《凌霄一士隨筆》在《國聞週報》連載十年,兄弟倆走訪眾多清末民初的政要遺老,紀錄珍貴歷史。被專家列為研究近代史的必讀傑作。
《凌霄漢閣筆記》原刊登於天津的《正風》半月刊,從未單獨出版過。文史作家蔡登山費盡苦心找齊《正風》及其他雜誌的相同專欄文章,重新校閱編輯成冊。其內容介紹中國文物、典章制度、歷史掌故,如數家珍,文筆流暢優美,是了解晚清朝廷逸聞、魅力人物大小事不可多得的經典史籍。

本書特色
「民初三大名記者」之一的徐彬彬,多篇雜誌專欄報導文章首度集結出版,內容珍貴、為研究晚清民初史的必備第一手史籍。

徐彬彬
(1888-1961),民初著名的新聞記者,江蘇宜興人,原名凌霄,筆名彬彬、凌霄漢閣主,是民國初年的著名記者和劇評專欄作家。生於士大夫家庭,徐凌霄成人後,也多與君主立憲派人物往來。
1916年任上海《申報》、《時報》的駐北京記者,長期為兩報撰寫北京通訊和隨筆。與黃遠生、邵飄萍一道被稱為「民初三大名記者」。
1930年代後又任《大公報》副刊《戲曲周刊》、《北京》副刊和《小公園》的主編,設立了「凌霄隨筆」、「凌霄漢閣談薈」、「凌霄漢閣筆記」、「凌霄漢閣隨筆」等專欄,以時事、經史和歷史掌故合一為特色。
著作有《凌霄隨筆》、《凌霄漢閣隨筆》、《凌霄一士隨筆》、《古城返照記》等。

主編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 【導讀】掌故大家徐彬彬和《凌霄漢閣筆記》/蔡登山
  • 德國宮刑與明清太監
  • 中海萬善殿昔為太監學府
  • 李蓮英的古玩、洪憲瓷
  • 辛亥壬子間舊京見聞雜憶
  • 清隆裕后哀悼會之佳聯和與祭之伶工
  • 二等男爵、一代女宗
  • 袁世凱復出時之背景
  • 唐紹儀與袁世凱
  • 定州王鐵珊、通州王鐵珊
  • 《國風日報》與人道學校
  • 章炳麟於張振武案之微辭
  • 吳祿貞為民族英雄之首出
  • 張紹曾及張宗昌遇刺時風景不殊
  • 山東四子及張宗昌
  • 明末張至發,清末袁世凱,皆「奉旨患病」
  • 嚴範孫之清風亮節
  • 趙秉鈞有功「模範警」
  • 王治馨片言肇禍
  • 宋漁父案殺機重疊
  • 辛亥三月清諭中之將星,即民國後武劇之各主角
  • 前一乙亥,光緒繼統―清運終於道光
  • 光緒身後,禍猶未已―惡諡!
  • 西后尊諡之奇特―「配天」!
  • 吳可讀之輓章―清代之楊椒山
  • 壽山福海之陳寶琛―養壽得法
  • 孫詒經與子寶琦
  • 諡法中之「慤」、「愍」、「正」
  • 翁同龢不恭而恭,瞿鴻禨不慎而慎
  • 萊海之變,可證縣區非鋪張建設之地
  • 辛亥山東獨立軼聞
  • 張謇之解析「宣慰」、「威信」
  • 梁士詒號為「財神」之由來
  • 清初清末兩攝政王之異同
  • 李慈銘之房師林紹年
  • 李慈銘菲薄翰林
  • 李慈銘醉心科舉
  • 監生與秀才、舉人、貢生
  • 庶吉士而不得翰林
  • 翰林之難得而可貴
  • 考試制度之酣暢淋漓
  • 錢能訓得廣西主考之由來
  • 科舉也要講求公平
  • 袁世凱狐埋狐搰
  • 張百熙曰「吾湖南今又得一會元矣」―譚延闓
  • 裕德、寶熙
  • 徐世昌云「殘牙」―書法不如其弟世光
  • 陳寶琛「一笑重來」―科場雖廢,科名不絕
  • 舊翰林亡於甲辰,洋翰林興於乙巳
  • 清初之「野翰林」
  • 李慈銘指摘三甲進士,持論失平
  • 今聞「畢業即失業!」,昔不聞「登榜即討飯」,何耶?
  • 答謝君廷式「政務」「常務」之問
  • 黃節逝矣,以「倒車」行「革命」者
  • 熊希齡毛彥文因緣前定
  • 鳳凰生平佳話十種
  • 科舉文字之「榜前批」
  • 「舊八股」、「洋八股」同一貽誤青年
  • 「徐老道」徐桐
  • 徐樹銘
  • 徐致祥
  • 徐郙
  • 徐會灃
  • 徐琪
  • 徐世昌
  • 徐繼孺
  • 徐謙
  • 徐樹錚
  • 狀元郎―翰林郎
  • 南書房翰林,華洋合璧翰林
  • 總統
  • 內閣
  • 大學士
  • 省、部、院
  • 財政部、交通部
  • 前清之「總長」及革命時之「巡按」
  • 委員、知縣、七品清要官
  • 候補道―盜亦有道、道亦有盜
  • 吳樾、徐錫麟被稱「妄男子」
  • 親貴內閣重漢輕滿
  • 兒女英雄傳、世續、湯壽潛、鹿傳霖、華世奎、和平門、「門」字不鈎
  • 蒲伯英應試掄元之文字―熟知報紙體例
  • 黃花謠形容科場,不盡可信
  • 翁潘務「博」,徐桐尚「純」;曹鴻勛,李端遇互相菲薄
  • 八股雖腐其「統制思想」則與新主義同一意識
  • 惟「循分」者能「偉大」,「無不可居之官,無不可稱之職」
  • 張一為馮國璋嗜財辨雪
  • 孫雄之闈墨及詩賦
  • 夏曾佑為歐化新詩首唱
  • 文廷式「宮井句」,王薖叟「宮井詞」
  • 繆荃孫以修史失歡於掌院
  • 陳寶琛曾薦楊鍾羲授讀
  • 父子兄弟叔姪同榜進士
  • 嘉慶、道光、咸豐之尊師,真摯隆重
  • 華嶽三峰、嵩山四友、「大總統」之「太子太傅」
  • 文蓬萊、武蓬萊
  • 東方三大、四大
  • 大新集、春帆樓,甲午搆和之遺念
  • 「重諧花燭」與「重宴鹿鳴」之難易,張伯苓結婚紀念演詞有世道
  • 北平桃色慘案餘話
  • 江蘇鄉賢,武功類全省三人,宜興得其二
  • 盧忠肅亦英雄亦兒女
  • 周孝侯後裔之賢愚、周延儒、周家楣
  • 老翰林、前輩、大前輩、老前輩
  • 總統灌園之印 大臣種樹之圖
  • 五四「文學革命」之先,有壬寅之「文變」
  • 王闓運、開運 高壽大名俱足累
  • 尊經書院以脂粉首飾為獎品之用意
  • 詹天佑之敬妻主義
  • 嚴復之自白
  • 顧之今昔
  • 《亞細亞報》編輯法自佳
  • 民國初元之女子服務社會
  • 順鼎艷詞啟釁
  • 樊增祥不願並稱樊易
  • 太史與翰林有別
  • 貢士與進士之分
  • 補殿試多為練習書法儀注
  • 昔之太學,今之大學
  • 王國維主張大學設哲學科最早
  • 「領袖人物」與「領袖慾」
  • 曾國藩
  • 「庨」字韻、皇帝詩、上將軍詩
  • 戊午科場案禍首平齡之「奇字」創作
  • 今日莘莘學子,何「平齡」之多耶?
  • 俞樾―萬立鈞―以題目為兒戲
  • 朱復明、馮思道及清代廟諱御名之缺筆改字
  • 朱佑明、王志洋、陳繼舜
  • 明清於吏禮戶刑四部輕重相反
  • 戊子順天主考兩正兩副
  • 庚午癸酉兩科磨勘之厄
  • 壬寅癸卯「北貝」改「南皿」應試
  • 大成殿中之孟子
  • 大學堂中之朱子
  • 朱學為體 西學為用
  • 夏震武中肯之言 ― 以實心實政行中法,則中法自善。以虛文虛名行西法,則西法必敝。     
  • 庚子殉國之兩祭酒―國難與國子師;長城死綏之七勇士―無名之英雄。
  • 安維峻之俄國尊孔說
  • 全國水災泛濫,應是新舊學說紛雜潰亂之象徵。清康熙治河之盡心竭力
  • 李秉衡手裂「黃河大王」
  • 清宮司及金鑾鎖記
  • 重文輕武之謬
  • 新軍驕縱之禍
  • 夏司龢、翁同龢、夏壽田、裕壽田
  • 學政及提學使
  • 愛國狀元駱成驤
  • 光緒朝邊省多狀元,科場重經策之故
  • 場前中進士、榜前中會魁
  • 溥儀之儀為「儀字加兩點!」
  • 瞿鴻禨向惲毓鼎索命!?
  • 「詩史」談何容易!
  • 情感,有史料,斯可觀已
  • 楊昀谷―「貧賤驕人一卷詩」
  • 陳散原―「道在人群更不喧」
  • 范肯堂―「公然高咏氣橫秋」
  • 「爾汝歌」―「汝字調」
  • 狄楚青―不以詩人自見
  • 「榆關逆旅」―「松杏山川」
  • 京腔雅韻―海水潮音
  • 袁抱存―「老去詩思爭跌宕」
  • 盧坤詩之名言
  • 張志潭―豐潤張―南皮張
  • 政界人之病
  • 楊皙子之政見
  • 黃克強,官僚與新人物―如京派海派之格不相入
  • 清史稿―清史館、趙次山袁抱存之詞翰
  • 美人魚、江神童
  • 孔子顱骨杯!「大聖」孔子贊
  • 中國文化 浙江文化
  • 黃季剛
  • 「 二爺」
  • 「先生」之稱乃復古
  • 清之御前侍衛、明之錦衣衛
  • 己丑榜上之怪傑―吳獬
  • 以辦學享大名之兩翰林―張百熙、蔡元培
  • 同治庚午湖南鄉試題文贊頌中興將相
  • 葉恭綽撰陳璧墓誌正誤
  • 丙戍假會元劉培
  • 「狀元命」張孝若
  • 考試懷挾之禁,時有不同
  • 潘文勤之名言「正欲看其鈔胥」
  • 滿人之科場大獄及以文字獲罪者
  • 陳弢菴、寶竹坡
  • 張香濤 康長素 梁節菴
  • 與銅元有關係之兩閩人―陳衍―陳璧
  • 孫傳芳―施從濱―張宗昌
  • 李文忠之文學
  • 孫鏘鳴學士
  • 李太夫人出身竈下婢
  • 彭剛直公
  • 胡文忠之忠藎
  • 「同年無伯叔,伯叔有同年」
  • 前輩、大前輩、「庶子以上」、「大學士」
  • 八股家不識史事,咎不在科舉
  • 柯劭忞,沈家本,榮乃宣之博雅。李慈銘,王闓運各以詩自負
  • 考試出題之趣談種種
  • 「詬詈」、「詼諧」、「巧黠」、「錯誤」
  • 解釋柯老博士之高吟―曾丞相
  • 補充蔡老博士之演述―北大史
  • 談談狀元
  • 珍貴之箋札,于晦若之風趣
  • 徐世昌
  • 甲辰會試入榜名人
  • 清代之官制
  • 洋名中譯
  • 太師、太傅、太保
  • 御史綜橫談
  • 科舉考試內幕
  • 史料一身之陳太傅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