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法蘭西之夢:中法大學與20世紀中國文學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23798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蘇雪林(作家)× 曾覺之(翻譯家)× 徐仲年(翻譯家)× 敬隱漁(作家)× 羅大岡(翻譯家)× 戴望舒(作家)× 李治華(翻譯家)× 朱錫侯(文學研究家)

走出中國文化的自我封閉和自我優越感的「自我孤立主義」的慣性思維,
使思想與創作更富於開創性和建設性。

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法大學(包括北京中法大學和里昂中法大學),不僅在民國教育史上占據一席之地,而且也為20世紀以來的中法教育、文化與文學交流做出了顯著貢獻。自其創辦伊始直至40年代末停辦,20多年之中,里昂中法大學事實上成為中法之間跨文化與文學交流的一個重鎮,不僅有大批來自中國的文學青年在這裡接受西方現代學派的文學教育和學術訓練,而且也為他們接觸西方社會和西方當代文學提供了前所未有之機遇和現實體驗。中法之間乃至中西之間的文學對話,亦由此展現出更直接、更豐富亦更多樣的時代特色。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法大學與20世紀中國文學之關係的歷史面貌與著述實踐的考察,尤其是對此間近十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翻譯家、文學研究家的留法歲月及文學活動之分析解讀,為進一步認識理解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個新的視點和嘗試。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法大學與20世紀中國文學之關係的歷史面貌與著述實踐的考察,尤其是對此間近十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翻譯家、文學研究家的留法歲月及文學活動之分析解讀,為進一步認識理解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個新的視點和嘗試。

1966年出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清末民初報人──小說家:海上漱石生研究》、《白璧德與中國文化》、《〈中國評論〉與晚清中英文學交流》、《傳教士與晚清口岸文人》、《朝覲東方:理論各評傳》(譯著)及《蒼茫難盡東西界》等。

  • 引言 一座在文學中遊走的城市與大學
  • 學院、學院派與文學浪漫
  • 蘇雪林:里昂的《棘心》歲月
  • 曾覺之:普魯斯特與《追憶逝水年華》
  • 徐仲年:「過去的歡樂,分外甜蜜?」
  • 敬隱漁: 左邊是魯迅,右邊是羅曼‧羅蘭
  • 羅大岡:玫瑰與淨盆
  • 戴望舒:我吹一支細細蘆管
  • 李治華:「誤落番邦七十年」
  • 朱錫侯:《磨房書簡》與最後的法蘭西之夢
  • 參考文獻
  • 後記
  • 附錄一:中法大學學生名錄(Liste des étudiants inscrits à l’IFCL) 李塵生 編
  • 附錄二:中法大學博士論文目錄
  • 附錄三:《中法大學月刊》目錄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