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危機時代與主體建構:新世紀以來中國大眾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220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書介:
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崛起與金融危機的雙重背景之中,誰才是定義中國「大眾文化」的社會主體?

新世紀之交,「新中產」及「農民工」這兩個社會主體,同時在中國大眾文化的書寫中被突顯:前者被認為是「橄欖型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民主化的推動者,而後者則是在社會想像中佔據邊緣位置的弱勢群體及「差異性」存在。如果說「新中產」是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獲益階層,那麼農民工/新工人就是九O年代以來,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廉價勞動力;前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成為消費社會的「主人」,後者則隱藏在消費主義舞臺背後,是不可見的全球化時代的生產者。這兩個社會群體都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人」,他們如何被突顯,又是如何佔據了各自舉足輕重的位置?

本書從多個在電視節目、雜誌、報紙上「火紅」的現象切入,深入探討大眾傳媒如何把「新中產」/「公民」想像為社會主體、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想像為被救助對象的意識形態,並從而論證新主流文化如何重塑自身的內在意涵。
目次:

第一章

「愛的奉獻」的霸權效應、公民社會的想像及批判的位置─關於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的文化解讀

一、「愛的奉獻」的霸權效應

二、公民社會及其「公民想像」

三、批判的位置,甚或尷尬

第二章

遮蔽與突顯:作為社會修辭的「農民工」

一、「農民/工」的知識譜系

二、關於「民工潮」的三種文化轉喻

三、外來妹、打工文學與流浪之歌

四、「階級兄弟」、弱勢群體與底層想像

五、「民工劇」的文化位置

六、「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七、「視而不見」的主體

第三章

社會「主體」的想像與「體制化」規訓

一、央視的新聞再現

二、社會的「主體」與「客體」

三、「反」體制的想像與體制的重建

四、 主持人/中間人的位置與國家/體制的三重角色

第四章

「拳頭」、「誰」與「冒犯者」─當下公民與公民社會話語的意識形態功能

一、「公民之年」和「中產之殤」

二、「拳頭」的故事

三、這個「誰」是「誰」?

四、公民韓寒=冒犯者=意見領袖=模範公民=反體制者

五、「我們」與「官方說法」的合謀

第五章

房產之痛、市場隱喻與國家的位置

一、「房產之痛」與「市場經濟」的雙重想像

二、國有/民營、人治/法治、體制/職業化的二元爭論

三、「推手」、「罪惡之源」和「拯救者」

第六章

「進不來」,「回不去」─蝸居、蟻族與「中國工

張慧瑜

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為中國電影史和大眾文化研究。著有《視覺現代性──20世紀中國的主體呈現)(人民出版社)、《影像書寫——大眾文化的社會觀察(2008-2012)》(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墓碑與記憶——革命歷史故事的償還與重建》(秀威出版)等專著。在《讀書》、《天涯》、《天下》、《開放時代》、《戰略與管理》、《電影藝術》、《藝術評論》、《南風窗》、《文化縱橫》、《文化研究等刊物皆有論文發表。

  • 緒論
    • 一、「崛起」中國
    • 二、主體位置的置換
    • 三、危機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
  • │第一章│「愛的奉獻」的霸權效應、公民社會的想像及批判的位置―關於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的文化解讀
    • 一、「愛的奉獻」的霸權效應
    • 二、公民社會及其「公民想像」
    • 三、批判的位置,甚或尷尬
  • │第二章│遮蔽與突顯:作為社會修辭的「農民工」
    • 一、「農民/工」的知識譜系
    • 二、關於「民工潮」的三種文化轉喻
    • 三、外來妹、打工文學與流浪之歌
    • 四、「階級兄弟」、弱勢群體與底層想像
    • 五、「民工劇」的文化位置
    • 六、「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 七、「視而不見」的主體
  • │第三章│社會「主體」的想像與「體制化」規訓
    • 一、央視的新聞再現
    • 二、社會的「主體」與「客體」
    • 三、「反」體制的想像與體制的重建
    • 四、 主持人/中間人的位置與國家/體制的三重角色
  • │第四章│「拳頭」、「誰」與「冒犯者」―當下公民與公民社會話語的意識形態功能
    • 一、「公民之年」和「中產之殤」
    • 二、「拳頭」的故事
    • 三、這個「誰」是「誰」?
    • 四、公民韓寒=冒犯者=意見領袖=模範公民=反體制者
    • 五、「我們」與「官方說法」的合謀
  • │第五章│房產之痛、市場隱喻與國家的位置
    • 一、「房產之痛」與「市場經濟」的雙重想像
    • 二、國有/民營、人治/法治、體制/職業化的二元爭論
    • 三、「推手」、「罪惡之源」和「拯救者」
  • │第六章│「進不來」,「回不去」―蝸居、蟻族與「中國工人」的「N連跳」
    • 一、「遲到」的命名
    • 二、為何「進不來」,為何「回不去」?
    • 三、一個「老」故事
  • │第七章│舊瓶裝新酒:從「學習雷鋒好榜樣」到「法治的力量」
    • 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 二、舊瓶如何裝新酒:意識形態的分裂與整合
    • 三、以法治的名義:「法治人物」的「除魔術」
  • │第八章│「見證奇跡的時刻」:草根達人的顯形術與屌絲的逆襲
    • 一、「我是草根,我怕誰」:草根的「顯形」
    • 二、網路紅人的迷思:芙蓉姐姐成名記
    • 三、草根與體制:從「人民藝術家」到「草根藝人」
    • 四、草根的文化功能:從「傻根」到「許三多」
    • 五、「見證奇跡的時刻」:被凝視的草根達人
    • 六、屌絲逆襲:誰是「幸運」之星
  • │第九章│與「孔夫子」和解:主流文化的重建與裂隙
    • 一、「孔夫子」的文化「軟著陸」
    • 二、「新國博」的重修
    • 三、「發現你的心靈」
    • 四、與「孔夫子」的政治和解
    • 五、孔夫子的幽靈
  • │第十章│「舌尖」上的視覺「鄉愁」
    • 一、「文化中國」的想像
    • 二、舌尖上的「秘密」
    • 三、「美食家」的登場
    • 四、「幻象」的功能
  • 結語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