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晚近的《俗女養成記》、《花甲男孩轉大人》,2010年代的《真愛找麻煩》、《回家》,再上溯至《流星花園》,台灣電視劇從被納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就成為東亞流行文化圈一員,記錄著流行文化的種種趨勢和變化。中國崛起後,以中國為中心的「華語市場」概念帶來「華流」;媒介平台化後,在國家品牌和多元文化主義下,「新台劇」成為台劇創造台流的新道路。
本書將劇集的性別展現置放在國族政治與中國資本和全球資本的競合脈絡中思考,探討在商業國族主義運作下,中華性與台灣性的協商如何鑲嵌於愛情想像、親密關係,以及溫情主義政治。本書重新思考產製流通背後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化,以及社會形構與電視劇文類之間的交織流動。
本書將劇集的性別展現置放在國族政治與中國資本和全球資本的競合脈絡中思考,探討在商業國族主義運作下,中華性與台灣性的協商如何鑲嵌於愛情想像、親密關係,以及溫情主義政治。本書重新思考產製流通背後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化,以及社會形構與電視劇文類之間的交織流動。
- 致謝詞
- 導論
- 第一章 偶像劇的愛情幻夢政治
- 第二章 《後宮.甄嬛傳》、職場教戰守策與威權自由主義主體形構
- 第三章 台灣華劇的政治與美學
- 第四章 《回家》和《彼岸1945》的電視記憶政治與中華性協商
- 第五章 全球在地化、國族建構與品牌國家打造作為新台劇條件
- 第六章 新台劇的「溫情」、多元文化國族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性別主體
- 結論
- 引用文獻
- 文章出處
- 人名翻譯對照表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739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