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台灣的醫療環境,已經危機重重:
* 如何解決內、外、婦、兒、急五大科缺醫生的問題?
* 長照保險,會產生世代不公平的現象!
* 加護病房為何成為人類版的「大象墳場」?
* 用醫療訴訟威脅醫生,只會造成更多醫療浪費!
★ 本書重點 ★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造就了在國際上相當傲人的醫療環境,但是,當我們隨時可以享用物美價廉的醫療,且社會輿論氣氛傾向保障病人權益之時,可曾想過這些事:
◎醫療訴訟:
將近九成的受訪醫師會採取「防禦性醫療」來自保,執行比臨床必要更多的檢查,反而增加了病人診療過程的風險以及醫療成本。甚至,醫師為了避免遇到醫療糾紛的麻煩,而不願治療高風險的病人。
◎專科醫師缺人:
年輕一輩醫師不願意走內、外、婦、兒與急診這五大專科,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大科醫師處理的病情多半比較複雜,臨床責任較重,生活品質較差,但健保給付卻相對少。此外,五大科醫師面臨愈來愈頻繁的醫療糾紛風險,也是讓資深醫師萌生離意,使年輕醫師望之卻步的主要原因。
◎錯失救人機會:
二十年前的醫師在尚未拿到家屬同意書之前,會擔心超過黃金治療期,因此冒險搶救。現在的醫師,「可沒有那麼勇敢了,否則出了什麼問題,不就倒霉挨告了嗎?」
◎濫用急診:
因為急診很便宜,有個貴婦帶著母親來急診,竟然是想來做「全身檢查」,原因是「急診檢查快多了,而且我們有健保!」
◎加護病房:
加護病房是臨時場所還是臨終場所?理論上加護病房是為了協助病患度過危險期的場所,應該只是住上幾天,但現在許多病患動輒住上數週到數月。醫療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擁有更多延長壽命的方法,但是,有時我們也要抑制醫療的衝動。
◎醫療有其極限:
現代社會已忘了衰老、疾病和死亡其實是自然的過程,如果我們努力延長生命的同時,只是增加許多不必要、甚至是無法忍受的痛苦,這是否是我們想要的?或許,我們都應該提早思考「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
本書作者周恬弘長期任職於花蓮門諾醫院,他在本書除了分析許多醫療現場的狀況、醫病關係的演變之外,也對醫療和就醫環境提出寶貴建言,例如紐西蘭和瑞典「不論過失補償」模式更能解決醫療糾紛,並提高國家整體的醫療水準;「疾病壓縮論」滿足健康而非追求長壽的思考、高齡化社會的醫病關係和生命省思、急診室醫生離職潮與「血汗醫院」的現況等。
作者以其對國內外醫療環境、醫病關係的深入觀察,提出許多寶貴建議,並溫柔地提醒我們:
有些事,我們需要提早認識,並做好心理準備!
* 如何解決內、外、婦、兒、急五大科缺醫生的問題?
* 長照保險,會產生世代不公平的現象!
* 加護病房為何成為人類版的「大象墳場」?
* 用醫療訴訟威脅醫生,只會造成更多醫療浪費!
★ 本書重點 ★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造就了在國際上相當傲人的醫療環境,但是,當我們隨時可以享用物美價廉的醫療,且社會輿論氣氛傾向保障病人權益之時,可曾想過這些事:
◎醫療訴訟:
將近九成的受訪醫師會採取「防禦性醫療」來自保,執行比臨床必要更多的檢查,反而增加了病人診療過程的風險以及醫療成本。甚至,醫師為了避免遇到醫療糾紛的麻煩,而不願治療高風險的病人。
◎專科醫師缺人:
年輕一輩醫師不願意走內、外、婦、兒與急診這五大專科,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大科醫師處理的病情多半比較複雜,臨床責任較重,生活品質較差,但健保給付卻相對少。此外,五大科醫師面臨愈來愈頻繁的醫療糾紛風險,也是讓資深醫師萌生離意,使年輕醫師望之卻步的主要原因。
◎錯失救人機會:
二十年前的醫師在尚未拿到家屬同意書之前,會擔心超過黃金治療期,因此冒險搶救。現在的醫師,「可沒有那麼勇敢了,否則出了什麼問題,不就倒霉挨告了嗎?」
◎濫用急診:
因為急診很便宜,有個貴婦帶著母親來急診,竟然是想來做「全身檢查」,原因是「急診檢查快多了,而且我們有健保!」
◎加護病房:
加護病房是臨時場所還是臨終場所?理論上加護病房是為了協助病患度過危險期的場所,應該只是住上幾天,但現在許多病患動輒住上數週到數月。醫療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擁有更多延長壽命的方法,但是,有時我們也要抑制醫療的衝動。
◎醫療有其極限:
現代社會已忘了衰老、疾病和死亡其實是自然的過程,如果我們努力延長生命的同時,只是增加許多不必要、甚至是無法忍受的痛苦,這是否是我們想要的?或許,我們都應該提早思考「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
本書作者周恬弘長期任職於花蓮門諾醫院,他在本書除了分析許多醫療現場的狀況、醫病關係的演變之外,也對醫療和就醫環境提出寶貴建言,例如紐西蘭和瑞典「不論過失補償」模式更能解決醫療糾紛,並提高國家整體的醫療水準;「疾病壓縮論」滿足健康而非追求長壽的思考、高齡化社會的醫病關係和生命省思、急診室醫生離職潮與「血汗醫院」的現況等。
作者以其對國內外醫療環境、醫病關係的深入觀察,提出許多寶貴建議,並溫柔地提醒我們:
有些事,我們需要提早認識,並做好心理準備!
成長於台南的基督教家庭;先後畢業於電子工程系和自然資源發展研究所,並擔任過採訪編輯、代課老師、和研究人員。
1994年移居花蓮,在門諾醫院從事醫務行政工作至今,其間曾在密西根大學和維吉尼亞州大學(VCU)進修醫務行政和健康照護組織研究。為教育部定助理教授,曾受邀在大專院校兼任非營利組織管理、醫療衛生政策、醫務管理的課程教學。
喜歡閱讀和寫作分享,關心包括醫療與長期照護政策、環保、基督教信仰、醫病關係、醫學人文等議題;文章散見於《天下獨立評論》「醫病新境界」專欄、《新使者雜誌》、《新社會政策雙月刊》以及個人部落格「為了美麗的地面」。
工作之餘固定參與教會服事和活動,其他較常接觸的休閒活動則有音樂、騎單車、健走和耕耘菜園。
- 【推薦序】共許一個臺灣醫病新境界
- 【推薦序】醫病和諧新境界,全面關懷展新頁
- 【推薦序】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 【自序】正視「白色危機」,共同尋求解方
-
一、醫病新境界
-
從巫醫到現代臨床照護
-
宗教和醫學一定相斥嗎?其實,信仰也可以成為醫療助力
-
治還是不治,「救」是個問題
-
醫療糾紛的結如何解?
-
不訴訟,也能處理醫療糾紛嗎?
-
醫師不再怕被告! 紐西蘭和瑞典,這樣解決醫療事故
-
醫病之間「知情同意」的法理情
-
我們需要「病人誓約」嗎?
-
患難中醫病見真情
-
中醫的醫病關係,為什麼比西醫和諧?
-
《麻醉風暴》透露的真實醫療現場
-
《產科醫鴻鳥》的社會療癒學
-
台灣社會的「健康不平等」
-
-
二、高齡社會及重症的思考
-
「疾病壓縮論」對臺灣社會的啟示
-
活力十足的銀髮典範
-
別讓過度醫療延長痛苦
-
生命徵象:重症照護的故事
-
《偽善的醫療》翻轉了我對醫療、長期照護和生命倫理的認知
-
長照財源,怎樣才撐得夠「長」?
-
-
三、當醫生是一份好工作嗎?
-
醫療是「服務業」嗎?
-
「血汗醫院」是誰造成的?
-
五大專科醫師人力流失:症狀、病因與處方
-
救救虧損的急診,讓醫師和醫院都喘口氣吧!
-
醫師應該納入《勞基法》嗎?
-
從執業自主性看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
-
當醫生真的是一份好工作嗎?
-
醫病可以談戀愛或發生性關係嗎?
-
護理人員的日常,是為了人們的非常、失常與無常
-
八仙樂園粉塵爆出醫療的危機與機會
-
《醫龍》和《派遣女醫》的虛虛實實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