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基隆中元祭於2001年被觀光局訂為臺灣十二大節慶之一,2008年又被文建會訂為臺灣重要文化資產,此乃全臺首個被政府核可認證的地方無形資產,可見基隆中元祭之價值與意義。惟今日基隆中元祭最為人強調的特色─姓氏輪值主普制,及倍受關注的漳泉族群融合、普度賽會取代武力械鬥等內涵,即一般習稱的「以
血緣關係化解地域衝突」、「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之說法,實立基於戰後官方修纂印行的地方志書、民間宗親會刊物及廟宇碑刻等,主要源自個人記憶與傳說之記載,而據此形塑出來的基隆中元祭圖像已與其歷史事實面貌有相當差距,值得分析探究以釐清狀況。
本書第一部分「戰後的記憶、傳說與運作」,是從戰後的基隆中元祭圖像開始切入,說明今日被視為基隆中元祭之最大特色及深具意義之重要內涵是如何被形塑與流傳的;又為配合此一地方節慶活動的持續進行,輪值主普之宗親組織是如何集結同姓力量以規劃各項工作與籌措經費支援。第二部分「歷史事實的追溯與建構」則是深入探究基隆中元祭的數個歷史面相,包括姓氏輪值主普制的原始意涵與運作方式、普度活動中的重要建築物─主普壇之演變與發展、身兼數種不同身份的地方領袖在基隆中元祭活動裡的角色扮演與影響,以及日治時期基隆中元祭活動呈現出的工商團體、新式社團、行政部門等不同力量之參與情形及其歷史意義。
本書冀望將戰後社會大眾普遍認知的基隆中元祭圖像,與經由學院方式建構出來之基隆中元祭歷史事實互作印證,以觀察圖像形塑與史實建構之不同歷程與蘊含真義,亦藉此突顯公共歷史學與學院歷史學間之緊密關係及彼此合作之必要性與重要性。
血緣關係化解地域衝突」、「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之說法,實立基於戰後官方修纂印行的地方志書、民間宗親會刊物及廟宇碑刻等,主要源自個人記憶與傳說之記載,而據此形塑出來的基隆中元祭圖像已與其歷史事實面貌有相當差距,值得分析探究以釐清狀況。
本書第一部分「戰後的記憶、傳說與運作」,是從戰後的基隆中元祭圖像開始切入,說明今日被視為基隆中元祭之最大特色及深具意義之重要內涵是如何被形塑與流傳的;又為配合此一地方節慶活動的持續進行,輪值主普之宗親組織是如何集結同姓力量以規劃各項工作與籌措經費支援。第二部分「歷史事實的追溯與建構」則是深入探究基隆中元祭的數個歷史面相,包括姓氏輪值主普制的原始意涵與運作方式、普度活動中的重要建築物─主普壇之演變與發展、身兼數種不同身份的地方領袖在基隆中元祭活動裡的角色扮演與影響,以及日治時期基隆中元祭活動呈現出的工商團體、新式社團、行政部門等不同力量之參與情形及其歷史意義。
本書冀望將戰後社會大眾普遍認知的基隆中元祭圖像,與經由學院方式建構出來之基隆中元祭歷史事實互作印證,以觀察圖像形塑與史實建構之不同歷程與蘊含真義,亦藉此突顯公共歷史學與學院歷史學間之緊密關係及彼此合作之必要性與重要性。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從唐山到臺灣:中元節慶活動的流傳
-
第二節 戰後基隆地方史研究的回顧
-
-
戰後的記憶、傳說與運作
-
第二章 基隆中元祭的圖像:從官方到民間
-
第一節 官方記載形塑
-
第二節 學界調查研究
-
第三節 民間流通傳布
-
小結
-
-
第三章 宗親組織與基隆中元祭:以黃姓宗親會為例
-
第一節 基隆黃姓宗親會的成立與發展
-
第二節 基隆中元祭之參與
-
第三節 丁亥年再度輪值主普
-
小結
-
-
-
歷史事實的追溯與建構
-
第四章 地緣衝突的血緣化解:基隆中元祭與姓氏輪值主普制
-
第一節 姓氏輪值主普制的緣起
-
第二節 姓氏輪值主普制的進行
-
第三節 主普外三大柱的運作
-
小結
-
-
第五章 普度中的競賽:基隆主普壇的演變與發展
-
第一節 高砂公園的營建與利用
-
第二節 日治時期主普壇的搭建
-
第三節 戰後主普壇的變遷
-
第四節 主普壇的經費支出
-
小結
-
-
第六章 地方領袖與民間社會:基隆中元祭裡的許梓桑
-
第一節 身為宗親會會長的許梓桑與基隆中元祭
-
第二節 身為慶安宮管理人的許梓桑與基隆中元祭
-
第三節 身為同風會會長的許梓桑與基隆中元祭
-
小結
-
-
第七章 社會動員和政治參與:日治時期的基隆中元祭
-
第一節 工商團體的角色
-
第二節 新式社團的介入
-
第三節 行政部門的態度
-
小結
-
-
第八章 結論
-
-
徵引書目
-
一、史料
-
(一)檔案
-
(二)報紙
-
(三)地方志書
-
(四)時人調查、文集、編著、論著
-
(五)碑刻、契約、地圖、照片、口訪
-
(六)寺廟、宗親會資料
-
-
二、論著與編著
-
三、專文
-
四、學位論文、計畫報告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