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46034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性別從來不(該)是安靜、乖巧、柔順的名詞;
性別是動詞,是在人類的歷史、文化和集體的社會行為中形成的,
更可以用當下的行動去創造、翻轉與建構。

「看起來什麼樣子,才像是男人╱女人?」「穿裙子的能不能當總統?」「為什麼同性結婚讓這些人感到焦慮?」「婚姻是不是就是幸福的唯一可能?」「當爸爸媽媽是本能還是需要學習?」「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性別教育?」其實我們的身邊有太多性別問題,也存在太多關於性別的偏見,可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永遠太少,甚至往往對這些偏見視而不見……

這些關於性別的問題與偏見並不是憑空誕生的,它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鑲嵌在人類歷史、文化與社會的脈絡中。我們對於性別的認知與想像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對於男人應當如何?女人應當如何?在愛情婚姻家庭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工作職場受到什麼樣的期待?甚至是在政治領域中可以有什麼樣的表現?都有一套既定的意識型態。

然而性別不是僵固不變的,性別不是安安靜靜的名詞;性別是動詞,關於性別的概念與認知總是隨著時代改變,因為行動而改變。作為動詞的性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既然性別是「做」出來的,因而能夠透過當下的努力,翻轉不合理的制度與現實,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性別實踐。
▌這本書寫給女人,也寫給男人
這本書寫了女性的許多角色,是家庭的照顧者也是國家裡的公民,看見不同身分的女性的力量。這本書是寫給女人的,同時也是寫給男人的,在父權社會中喘不過氣的男性也是體制的受害者,對於女性的解放,其實也是對男性的解放。

▌寫給異性戀者,也寫給同性戀者
這本書一方面向在社會中占據主流位置的異性戀者喊話,期待異性戀者能夠看見不同於自己的不同的生命經驗,另一方面也從各種角度論述多元成家及婚姻平權的理念,讓同性戀者有更多與社會對話的能量。

▌寫給期待婚姻、已經進入或不打算進入婚姻的人
這本書談論愛情,但並不以婚姻作為愛情的唯一終點,而討論了婚姻的更多面向,包括:離婚、婆媳問題、家庭暴力等議題,釐清婚姻的現實面,讓想要進入婚姻、已經進入婚姻或不打算進入婚姻的讀者,都更能面對婚姻。

▌寫給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的你
母職對女人而言,可以是壓迫、限制和剝奪,也可以是滋養、力量和充權,對於父親的角色來說,也是如此;養育、教養子女是最甜蜜的負荷。這本書寫出了親職的焦慮與美好,不論是身為父母或身為子女,都能在其中想起自己的子女與父母。

▌寫給關心自己,以及關心這個社會的你
性別不只是「家務事」,更是公領域的公共議題,例如學校裡的性別教育、職場上的性別歧視與性騷擾、政治上的性別平等參與,以及國家的托育、人口政策,每一項都與我們的生活切身相關,身為公民的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去關心。

「巷仔口社會學」是國內最知名的社會學知識普及平台,由「巷仔內」的學者站出來,把社會學的觀念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給徘徊在「巷仔口」的大眾讀者。性別研究不僅是社會學研究中的熱門議題,在「巷仔口社會學」的網站上,性別議題也一直是發燒的課題,這反映了性別問題無所不在,性別是關於生活、關乎生命、關乎人生的命題。本書是「巷仔口社會學」精采文字的第二度集結,以性別為主軸,討論了婚姻與家庭、多元成家、父職與母職、親子教育以及性別在勞動、政治與醫療等不同場域的問題,將再度打開我們的社會學之眼,拆除僵化停滯的性別迷思,看見不一樣的思維與世界。

「巷仔口社會學」網站:https://twstreetcorner.org/

廖珮如╱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楊佳羚╱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佳煌╱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

陳婉琪╱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孔祥明╱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

唐文慧╱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學系合聘教授

龔宜君╱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吳秋園╱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張宜君╱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楊靜利╱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高子壹╱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曾凡慈╱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陳逸淳╱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王舒芸╱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

王兆慶╱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張盈?╱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姜貞吟╱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田晶瑩╱澳洲國立大學中華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陳伯偉╱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姜穎╱致理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管理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施麗雯╱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于玲╱成功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序‧巷仔口發現性╱別差異 戴伯芬
  • 第一篇 性╱別社會學
    • 性別社會建構的四堂課 廖珮如
    • 「異性戀霸權」是什麼? 游美惠
    • 性╱別化的種族歧視 楊佳羚
    • 愛情.社會.學 王佳煌
  • 第二篇 結婚萬歲!?
    • 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 陳婉琪
    • 自己的婆媳關係自己救! 孔祥明
    • 家暴丈夫委屈有理?從張德正事件看「家暴防治」體制 廖珮如、唐文慧
    • 什麼時候,男人也會怕女人? 龔宜君
  • 第三篇 家,不只一種模樣
    • 所有婚姻制度都是歷史偶然:解構反同婚神話 王宏仁
    • 異性戀常規性下的民調政治:解讀老綠男 陳美華、吳秋園
    • 同婚之後會怎樣?國際統計數據分析 張宜君
    • 同居、婚姻與生育:人口學觀點的多元成家 楊靜利
  • 第四篇 誰當爸爸?誰當媽媽?
    • 為母則強:母職作為改變社會的場域 梁莉芳
    • 子女的成績是媽媽的考績?從家教看母職的實踐 高子壹
    • 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 曾凡慈
    • 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的社會學觀察 陳逸淳
    • 學習成為行動者:一位新手爸爸的觀察 何明修
    • 不只是婆婆媽媽的事:以公共托育取代失靈的手 王舒芸、王兆慶
  • 第五篇 學著當男╱女人?
    • 你的小孩居然在寫這種東西,我們需要談談嗎?德國與台灣的小學學習與生活 周怡君
    • 寒暑假作業的意義 石易平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性別平等教育? 戴伯芬
    • 「兒童節」的社會學 藍佩嘉
    • 玩具可動員志氣嗎?兼論日本玩具的奇幻與可愛 張盈堃
  • 第六篇 性別即政治
    • 女總統跟她的內閣們:女性人才哪裡去了? 姜貞吟
    • 總統的性別 林宗弘
    • 女人的貞潔,男人的政治:性別意識與名人道德 田晶瑩
  • 第七篇 勞動、運動與性別
    • 你嘛用心洗:美髮沙龍的身體工作 陳美華
    • 不只是「會陰保養」:Gay Spa 文化中的身體工作與照顧倫理 陳伯偉
    • 找回女人味:女性與運動的矛盾情結 姜穎
    • 韓國女性的「火病」:我們所受到的壓迫,身體都知道 何撒娜
  • 第八篇 醫院裡的性別課
    • 尖刀砍進你身體以成為最美麗的人:生活風格醫療的社會特徵 許甘霖
    • 為什麼沒人說「老祖母」的秘方?談女性與另類醫療 范代希
    • 誰來陪產?從酒吧到產房 施麗雯
    • 人口學知識、生殖科技與少子女化的東亞 黃于玲、吳嘉苓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