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曾永義先生於二○一四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之殊榮,為史上首位戲曲院士。萬卷樓圖書公司所屬《國文天地》雜誌社為慶祝此一中文學界盛事,於二○一五年、二○一六年先後出刊兩專輯,集錄先生門人所撰先生之學術研究成績及師生情緣文章二十八篇。二○一六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舉辦「曾永義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計發表論文九十六篇,國內外參與學者數百人,分兩天、兩場地、共十四場次舉行,其規模之大,參與之熱烈,為歷來此類研討會所僅見。萬卷樓圖書公司長年致力於學術、文化之弘揚,又特尊崇碩學鴻儒,爰輯《國文天地》舊刊文章二十八篇,並選錄臺大中文系所辦研討會論文二十三篇,另曾院士特稿一篇,都五十二篇,總為一集,為先生壽。
- 圖版
- 曾永義院士簡歷
- 編輯緣起 編輯部
- 推薦序 洪國樑
- 我的教學、研究、創作與文化工作 曾永義
-
椰林翠谷沐春風—薪傳卷
-
酒党党魁外傳 洪國樑
-
治學觀通變.文章道性情—曾永義教授訪談錄 游宗蓉
-
立心曲海.廣播寰宇—曾永義先生之戲曲研究 李惠綿
-
中國戲曲理論建構與臺灣當代戲曲創作的巨擘—曾永義院士繼往開來之貢獻 侯淑娟
-
以戲曲與俗文學為志業的曾永義院士 蔡欣欣
-
曾永義先生的俗文學研究 洪淑苓
-
曾永義的民俗藝術文化之調查與研究 施德玉
-
以民俗藝術做文化輸出—曾永義教授對民俗藝術的維護與海外弘揚 曾子良
-
一代戲曲巨擘—曾永義教授 劉美枝
-
壯遊豪飲擅詞場.清引艷歌餘暗香—曾永義戲曲劇本創作析論 沈惠如
-
人間有情.春陽煦煦—曾永義教授的古典詩 蕭麗華
-
師生情 四十年 王安祈
-
記受教於老師的種種 丁肇琴
-
點滴在心頭—敬賀恩師曾永義先生七五大壽 王友蘭
-
記得長興街 鹿憶鹿
-
我們如沐春風 林鶴宜
-
歲月靜好—盡在不言中 陳 芳
-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郝譽翔
-
當行本色 許子漢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所知道的曾永義老師 林智莉
-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楊淑娟
-
小徒兒與大師父 李佳蓮
-
永結童心.義氣風華 張谷良
-
桃李春風.下自成蹊 吳佩熏
-
萬仞詩牆領進門—記曾師永義先生韻文學課程對我的啟發與影響 林偉盛
-
從根本扎起的學問—記曾師永義韻文學專題課程 成茉莉
-
學業醇儒富.辭華哲匠能—記陸生與大師的課堂邂逅 陳思宇
-
泗水傳心.後生霑杏雨;臨川寫夢,高調遏梨雲—謹記一〇四學年曾師永義韻文學專題 曾家威
-
-
論說創作兩相得—評論卷
-
曾永義先生的戲曲史研究—以戲曲的淵源與形成問題為例 王廷信
-
學術弘揚惟敬謹—曾永義先生戲曲研究的特點和貢獻 王安葵
-
中國古代劇場類型研究與曾永義先生的學術貢獻 車文明
-
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的兩岸視野與文化擔當—以曾永義教授的學術研究與大陸戲曲活動為中心 杜桂萍.劉建欣
-
中國戲曲學界的集大成者曾永義先生—曾永義先生的戲曲學術研究、編劇創作、教書育人與社會影響 郭小利
-
聲腔概念的出現與聲腔的定義—兼論曾永義先生聲腔定義的學術價值 白 寧
-
京劇流派.程式等論題的研討—對曾永義先生所研究幾個戲曲論題的學習與延伸研究 田志平
-
曾永義先生主持「首屆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的歷史意義 曾學文
-
傀儡戲溯源—兼議曾永義先生偶戲研究之貢獻 葉明生
-
曾永義先生小戲研究的特點與啟示 趙山林
-
談曾永義先生的俗文學和戲曲史研究 車錫倫
-
曾永義先生和他的俗文學研究 苗懷明
-
論南管散曲中的俗文學資料—兼論曾永義教授對南管學的貢獻 呂錘寬
-
從「民族故事」到「影子人物」—以「四大美人」的衍生為例 王友蘭
-
二○一五年亞太傳統藝術節「戲曲在當代」的規畫與展現 蔡欣欣
-
借崑腔宛轉譜新詞—《蓬瀛五弄》代引言 周 秦
-
新編崑劇梁祝的製作美學與演出影響—記二○一五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 張育華
-
新編崑劇魏良輔研究 施秀芬
-
曲中紅妝.點綴青史—新編崑劇《韓非.李斯.秦始皇》的情節創構 王瓊玲
-
試論曾永義戲曲編創的「點染」藝術 陳建森
-
案頭專家.場上行家—試論曾永義先生的戲曲創作 孫 萍
-
論客家戲《霸王虞姬》之「三下鍋」腔調 施德玉
-
學者作家曾永義散文風格初探 陳義芝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