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序言一 大卫·奈勒
- 序言二 杨福家
- 序言三 姜成模
- 序言四 施春风
- 序言五 曾宪章
- 序言六 伊扎克·阿普卢瓦
- 序言七 梁海明
- 自序
-
关于诺贝尔奖得主
-
第一章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
-
第二章 为什么两位以色列科学家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
-
关于大学排名
-
第三章 全球大学排名:如何理解这个排名?
-
第四章 大学排名,累赘还是激励?
-
第五章 2011年QS亚洲大学排名之外:从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中得到对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的启示
-
第六章 追求人文卓越:莫尔豪斯学院之经验
-
-
公共政策与教育
-
第七章 自治,问责和治理:在21世纪的东亚公立大学面临的挑战
-
第八章 对于1980年拜杜法案的几点思考
-
-
信息技术与教育
-
第九章 跨越一万英里的讲座:1993年诺贝尔奖得主在达拉斯向新加坡的物理学演讲
-
第十章 可汗学院:难道这是21世纪全球本科教育变质转型的开始?
-
-
崭露头角的大学
-
第十一章 汕头大学:在21世纪的亚太地区高等教育高效变换的例子
-
第十二章 澳门大学:新型亚洲大学的创建
-
第十三章 造价二十亿美元的新校园:澳门大学在21世纪不可思议的转变!
-
第十四章 韩国高等科学研究院(KAIST):亚洲高等教育的崛起
-
第十五章 一个不寻常的视角观察高等教育对年轻亚洲大学附加的价值:在国油大学的评论
-
第十六章 比娜大学:印尼第一站
-
-
新时代
-
第十七章 “一带一路”,超级大陆与新文艺复兴:大学在21世纪及以后的发展
-
第十八章 “基础”还是“实践”:现代研究型大学在21世纪的困境
-
第十九章 亚太地区高校21世纪面临的挑战
-
第二十章 为什么加拿大高校应该同亚洲合作?
-
第二十一章 三个速度的故事:东南亚、南亚和台湾地区的高校(SATU)在21世纪的挑战
-
第二十二章 “Google 我已故的父亲?”:放眼21世纪的印度、中国和美国?
-
-
新理念
-
第二十三章 高等教育颠覆性模式?: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UNNC)
-
第二十四章 私立大学:亚太地区全球领导力的未来力量
-
第二十五章 住宿制书院与当下的亚洲
-
第二十六章 从新的视角解读奥巴马近期关于“负担得起的高等教育”的演讲
-
第二十七章 心灵的思维:博雅教育的意义
-
第二十八章 加州理工学院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处不同时空,却意外与惊人的相似
-
第二十九章 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是一个科学天才吗?
-
第三十章 智力带宽:21世纪的教育“圣杯”
-
-
对于印度
-
第三十一章 马英九总统五项格言的实例:在印度的国立清华大学
-
第三十二章 印度与我
-
-
关于中国
-
第三十三章 高等教育的挑战:百次中国之行后的反思
-
第三十四章 “女士们先生们,房间里面有个八百磅重的大猩猩!”
-
第三十五章 偷书不算偷
-
第三十六章 中国的“大型加速器”:科学与政治的决定?
-
-
关于以色列
-
第三十七章 “因为我们拥有七所世界顶尖大学”
-
第三十八章 关于阿龙·切哈诺沃
-
-
关于俄罗斯
-
第三十九章 “如果他是最优秀的,颁给他”—— 尼基塔·赫鲁晓夫 为什么俄罗斯人在科学上如此优秀
-
第四十章 发人深省的莫斯科科技访问
-
第四十一章 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麦克德莫特大厅“重叠”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
第四十二章 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塔利·金茨堡
-
第四十三章 关于保罗·巴巴拉
-
-
关于台湾
-
第四十四章 对国立成功大学和郑成功的印象
-
第四十五章 全球的“无心插柳”:梅贻琦先生一生对清华的贡献
-
第四十六章 关于陈省身
-
第四十七章 关于杨振宁
-
第四十八章 “你最近做了什么物理?”丁肇中说
-
第四十九章 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勇气:献给陈金全教授纪念册的前言
-
第五十章 写给张纯如的感谢言
-
第五十一章 李光耀与教育
-
- 附录 起自何处……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