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陳那現量理論及其漢傳詮釋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598680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通序 釋聖嚴
  • 林序 林鎮國
  • 褚序 褚俊傑
  • 自序 釋仁宥
  • 提要
  • 第一章 導 論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 三、文獻回顧與評述
    • 四、全文結構大要
  • 第二章 PS PSV PSṬ─以意的直接知覺為中心
    • 一、前言
    • 二、前五識的直接知覺
    • 三、意的直接知覺
      • (一)意的認識對象
      • (二)意的認識是直接知覺
    • 四、認識手段和認識結果
      • (一)認識手段是認識結果
      • (二)自我認知是認識結果
    • 五、雙重行相與三分說
      • (一)雙重行相
      • (二)雙重性與雙重行相的證明
      • (三)證明自我認知
    • 六、結論
      • (一)認識對境和認識
      • (二)認識手段和認識結果
      • (三)雙重行相和三分說
      • (四)唯識立場
  • 第三章 陳那現量理論在漢傳的發展
    • 一、現量離分別
      • (一)現量
      • (二)離分別
      • (三)小結
    • 二、前五識的現量
      • (一)前五識和意識的區分
      • (二)五識和五根的區別
    • 三、意識的現量
      • (一)五俱意
      • (二)貪等自證
      • (三)定心現量
    • 四、量和果
      • (一)證相為果
      • (二)三分說
      • (三)兩種所緣‧行相
    • 五、結論
      • (一)現量離分別
      • (二)五識現量
      • (三)意識現量
      • (四)量和果
  • 第四章 結論
    • 一、意識的現量之對境和認識
      • (一)五俱意
      • (二)貪等自證
      • (三)定心現量
    • 二、量和果
      • (一)量為果
      • (二)自證為果
      • (三)果為量
    • 三、兩種所緣‧行相和三分說
  • 附錄一 Dignāga’s Pramāṇasamuccaya, Chapter1(12-12)
  • 附錄二 Jinendrabuddhi's Visalamalavati Pramanasamuccayaṭīkā: Chapter 1 (51,8-86,3)
  • 附錄三 陳那PSV‧勝主慧PSṬ之科判和對照
  • 附錄四 PS‧PSV‧PSṬ‧PV‧PVIN‧漢傳等文獻對照
  • 附錄五 略語表、略號表及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