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988年吉林大學博士論文】采邑制度是周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然而這一重要制度在以往的史學研究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考察了周代采邑制度產生、發展、變革和衰亡的歷史過程,分析了采邑制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形態和特點,揭示了采邑制度演變的社會根源,評價了采邑制度在周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對中國長期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批判了漢代以來學者們在采邑問題上的種種謬說以及當代史學界流行的一些錯誤觀點。本文對西周王畿的範圍和王畿采邑的分布與變遷、對春秋時代卿大夫之家內部結構及其實質、對春秋時代各國采邑的爭奪與公室盛衰、卿族廢興的關係以及郡縣制取代采邑制的歷史必然性等重要問題,也都進行了認真的考證、分析和探討。
- 內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章 西周采邑續說
-
一、西周的王畿
-
二、畿內封邑與畿外封國
-
三、西周諸侯國內無采邑
-
四、畿外少數諸侯的采邑
-
五、殷商遺民的采邑
-
-
第二章 西周王畿采邑的分布變遷
-
一、西虢
-
二、東虢
-
三、周
-
四、召
-
五、溫(蘇)
-
六、檀
-
七、榮
-
八、管
-
九、蔡
-
十、康
-
十一、毛
-
十二、畢
-
十三、豐
-
十四、南
-
十五、成
-
十六、郇
-
十七、原
-
十八、霍
-
十九、芮
-
二十、虞
-
二十一、邘
-
二十二、應
-
二十三、凡
-
二十四、胙
-
二十五、祭
-
二十六、滑
-
二十七、尹
-
二十八、單
-
二十九、甘
-
三十、邢
-
三十一、樊
-
三十二、鄭
-
-
第三章 西周采邑制度探微
-
一、采邑的封授與世襲
-
二、「授民」及「民」的身份
-
三、采邑的等級與規模
-
四、采邑與公邑
-
五、祿田與賞田
-
-
第四章 春秋時期采邑制度的變革
-
一、采邑封授權和分布重點的轉移
-
二、采邑內部組織機構的發展和完善
-
三、從「國家」概念的確立過程看「家」的實質
-
-
第五章 齊國的采邑(卿族興廢與采邑爭奪 上)
-
一、高氏的采邑
-
二、管氏的采邑
-
三、鮑氏的采邑
-
四、晏氏的采邑
-
五、陳(田)氏的采邑
-
六、小結
-
-
第六章 魯國的采邑(卿族興廢與采邑爭奪 中)
-
一、臧孫氏的采邑
-
二、季孫氏的采邑
-
三、陪臣與采邑
-
四、小結
-
-
第七章 晉國的采邑(卿族興廢與采邑爭奪 下)
-
一、郤氏的采邑
-
二、范氏的采邑
-
三、趙氏的采邑
-
四、晉國采邑的特點
-
五、晉國的縣制
-
-
第八章 采邑制的衰敗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殘存形態
-
一、郡縣制取代采邑制的歷史必然性
-
二、戰國時代的封君制
-
三、采邑制與封君制的比較
-
四、秦漢及其後的封國食邑制
-
-
插圖
-
一、大簋銘文
-
二、不嫛簋銘文
-
三、大保簋銘文
-
四、㦴鼎銘文
-
五、史墻盤銘文
-
六、西周王畿采邑分布變遷圖
-
七、䟄卣銘文
-
八、多友鼎銘文(後半部)
-
九、段簋銘文
-
十、師瘨簋銘文
-
十一、郃咎簋銘文
-
十二、大盂鼎銘文
-
十三、令鼎銘文
-
十四、師晨鼎銘文(摹本)
-
十五、春秋齊國采邑分布圖
-
十六、春秋魯國采邑分布圖
-
十七、春秋晉國采邑分布圖
-
十八、戰國秦封宗邑瓦書銘文(摹本)
-
- 附錄一:春秋采邑表
- 附錄二:戰國封君表
- 附錄三:本文徵引書目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