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
本書將英語學界的清史研究精華置入整體性的框架中,
提供我們不同於教科書習見說法的清史敘述。
本書是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四十多年來英語清史學界研究的發展,整合到一套層次分明的架構之中,呈現包括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從這些觀點出發,把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來討論。
本書以帝國統治問題作為全書主軸,並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敘事方式安排章節,全書共分十章,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前五章論述清帝國從建立到興盛的歷程,後五章轉而析論在十九世紀之後遭遇的危機與調適,深入淺出地探討清帝國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主題。本書提供臺灣讀者不同於教科書慣常習見的清史敘述,是總覽西方清史研究成果極佳的入門之作。
★本書譯者之一、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李仁淵專文導讀
名家推薦
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家,他這本《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成功地綜合了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過去數十年的成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此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歷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同時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歷史的眼光,對於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出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是以本書堪稱這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論性作品,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史者所必讀。
──吳展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羅威廉在本書〈導言〉中說:歷史學家們現在對大清帝國的理解,與四、五十年前我們所曾經理解的大不一樣了。感謝作者羅威廉,本書夾敘夾議式的宏大敘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領域產出的豐碩成果,並且通過此一對比,領會五十年來人們對大清帝國的理解確實已經「大不一樣」。這一點也提醒華語史學界應更加重視西方同行研究清史過程中基本概念的重構(basic reconceptualization)和相關理論支架的可驗證性(testability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本書精要地整合過往英語學界清史研究的成果,將眾多不同的研究置入一個整體性的框架,讓讀者可以得知個別課題的學術脈絡與其在整體歷史中的位置,等於是提供了一份了解英語學界清史研究的更新版地圖。而書中許多個別論點具有啟發性,其全面的關照更可誘導讀者將研究放在更高的層次上思考,從認識對方開始反思自己的研究路徑,以及清史研究未來的方向。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羅威廉在這本精湛傑出的研究著作中,將最新的清史研究推介給一般讀者。《中國最後的帝國》為作者畢生研讀清史此領域之最新力作,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史,這是一本治學嚴謹、值得信賴的重要之作。
──蓋博堅(R. Kent Guy),華盛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史學界的中國史嶄新論述。自1644年由非漢族的滿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開始,傳統中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這意謂著過去以費正清為首的哈佛學派,其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的概念必須被摒棄……簡而言之,一如作者羅威廉教授在此書中所陳述,「內向封閉的天朝帝國」雖然業已消失,更有趣的卻在我們面前上演著。
──Jonathan Mirsky,《泰晤士報文學評論》(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書評
一本針對中國史這段重要時代的最佳研究。
──K. E. Stapleton,《Choice》書評
提供我們不同於教科書習見說法的清史敘述。
本書是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四十多年來英語清史學界研究的發展,整合到一套層次分明的架構之中,呈現包括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從這些觀點出發,把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來討論。
本書以帝國統治問題作為全書主軸,並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敘事方式安排章節,全書共分十章,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前五章論述清帝國從建立到興盛的歷程,後五章轉而析論在十九世紀之後遭遇的危機與調適,深入淺出地探討清帝國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主題。本書提供臺灣讀者不同於教科書慣常習見的清史敘述,是總覽西方清史研究成果極佳的入門之作。
★本書譯者之一、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李仁淵專文導讀
名家推薦
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家,他這本《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成功地綜合了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過去數十年的成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此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歷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同時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歷史的眼光,對於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出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是以本書堪稱這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論性作品,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史者所必讀。
──吳展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羅威廉在本書〈導言〉中說:歷史學家們現在對大清帝國的理解,與四、五十年前我們所曾經理解的大不一樣了。感謝作者羅威廉,本書夾敘夾議式的宏大敘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領域產出的豐碩成果,並且通過此一對比,領會五十年來人們對大清帝國的理解確實已經「大不一樣」。這一點也提醒華語史學界應更加重視西方同行研究清史過程中基本概念的重構(basic reconceptualization)和相關理論支架的可驗證性(testability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本書精要地整合過往英語學界清史研究的成果,將眾多不同的研究置入一個整體性的框架,讓讀者可以得知個別課題的學術脈絡與其在整體歷史中的位置,等於是提供了一份了解英語學界清史研究的更新版地圖。而書中許多個別論點具有啟發性,其全面的關照更可誘導讀者將研究放在更高的層次上思考,從認識對方開始反思自己的研究路徑,以及清史研究未來的方向。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羅威廉在這本精湛傑出的研究著作中,將最新的清史研究推介給一般讀者。《中國最後的帝國》為作者畢生研讀清史此領域之最新力作,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史,這是一本治學嚴謹、值得信賴的重要之作。
──蓋博堅(R. Kent Guy),華盛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史學界的中國史嶄新論述。自1644年由非漢族的滿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開始,傳統中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這意謂著過去以費正清為首的哈佛學派,其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的概念必須被摒棄……簡而言之,一如作者羅威廉教授在此書中所陳述,「內向封閉的天朝帝國」雖然業已消失,更有趣的卻在我們面前上演著。
──Jonathan Mirsky,《泰晤士報文學評論》(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書評
一本針對中國史這段重要時代的最佳研究。
──K. E. Stapleton,《Choice》書評
- 臺大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總序/項潔
- 重訪最後帝國:西方觀點下的清史新釋/李仁淵
- 繁體中文版序
- 導 言
-
第一章 征服
-
組織征服
-
異族統治
-
王朝鞏固
-
協調適應
-
-
第二章 治理
-
政治體制
-
行政創新與中央集權
-
錢財與人才
-
地方治理
-
清代國家的管理能力
-
清代對地方治理制度的討論
-
-
第三章 盛清
-
帝國擴張
-
盛清文化
-
警 訊
-
-
第四章 社會
-
人口成長與轉變
-
土地與勞工、賤民與奴隸
-
族 群
-
女與男
-
清代士紳
-
家庭與親屬
-
慈善活動
-
-
第五章 商業
-
經營革新與都市化
-
貿易的進行
-
朝貢貿易
-
在中國的外國人
-
廣州體系
-
-
第六章 危機
-
長期變遷
-
循環衰落
-
內部叛亂
-
經濟蕭條
-
改革思想與經世之學復興
-
改革方案及政策
-
西方的衝擊
-
-
第七章 叛亂
-
盜 匪
-
「祕密會社」
-
白蓮教亂(1796-1805)
-
太平天國(1850-1864)
-
第二次英中戰爭
-
歷經太平天國倖存的大清帝國
-
-
第八章 中興
-
四種同治中興的觀點
-
帝國的復興
-
早期工業化
-
自強運動失敗了嗎?
-
對外關係的惡化
-
日本的挑戰
-
-
第九章 帝國主義
-
帝國主義在世紀末中國的發展
-
中國對帝國主義的回應(1895-1900)
-
排外主義
-
個人政治
-
地方政治
-
-
第十章 革命
-
朝廷為中心的改革
-
對於1911年革命的西方觀點
-
學 生
-
職業革命家
-
改革派精英
-
帝國的終結
-
結 論
-
- 誌記
- 徵引書目
- 索引
- 外國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