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
關於「佔領」命題,東亞地區的藝術家們,如何以身體行動來回應?
藝術是花,時代是土壤。相同文化圈的創作者,有如同一座花園裡的耕耘者,也是彼此對照的鏡子。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東亞地區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一波波新類型的藝術行動主義的在地發展。這些藝術行動中,某部分也對應著近年台灣社會的轉變。 每個成熟的社會都有自己的發展命運,每個社會的藝術家也難免被他所屬社會的命題所纏繞,等待他自己來拆解、回答――土地的傷痕、歷史記憶、邊緣化的社群、歷史政治的糾葛……藝術家如何介入社會?藝術行動如何形成力量?
本書以近在隔鄰的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等地的藝術行動,包含日本的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韓國藝術家金江(Kim Kang)、金潤煥(Kim Youn-hoan)、武漢「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香港「活化廳」及台灣多位藝術家為例,提出第一手觀察與分享。
本書特色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觀察整理出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同處東亞地區的藝術家們,以身體行動發展出的「佔領」案例,這些例子對東亞日益文創化、商品化的藝術發展趨勢,有著逆向思考的意義。
藝術是花,時代是土壤。相同文化圈的創作者,有如同一座花園裡的耕耘者,也是彼此對照的鏡子。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東亞地區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一波波新類型的藝術行動主義的在地發展。這些藝術行動中,某部分也對應著近年台灣社會的轉變。 每個成熟的社會都有自己的發展命運,每個社會的藝術家也難免被他所屬社會的命題所纏繞,等待他自己來拆解、回答――土地的傷痕、歷史記憶、邊緣化的社群、歷史政治的糾葛……藝術家如何介入社會?藝術行動如何形成力量?
本書以近在隔鄰的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等地的藝術行動,包含日本的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韓國藝術家金江(Kim Kang)、金潤煥(Kim Youn-hoan)、武漢「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香港「活化廳」及台灣多位藝術家為例,提出第一手觀察與分享。
本書特色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觀察整理出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同處東亞地區的藝術家們,以身體行動發展出的「佔領」案例,這些例子對東亞日益文創化、商品化的藝術發展趨勢,有著逆向思考的意義。
-
推薦序
-
一具安那其身體,穿越惡所……/龔卓軍
-
剔骨/林欣怡
-
- 自序 群島藝術三面鏡:諸眾、小說、陀螺
- 前言 帝國的紋理:佔領之挫折與超克
-
日本
-
藍帳篷:市村美佐子與代代木公園
-
法外人:野宿者
-
新自由主義天空下:公共空間與野宿者運動/市村美佐子
-
禮物的叛變:沖繩反美軍基地運動
-
-
韓國
-
有必要就違法:綠洲計畫與三九實驗室
-
島嶼的淚珠:江汀村反海軍基地運動
-
-
香港
-
街坊萬歲:油麻地上活化廳
-
鐵怒沿線馬屎埔:影行者與馬寶寶
-
在地是一面鏡子:香港本土運動隨想
-
-
武漢
-
東頭村三號:武漢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
-
-
台灣
-
島邊的抹除:台灣失能空間創作之邏各斯
-
-
後記
-
破鏡之緣:東亞藝術社群
-
太陽與笨蛋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