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身體感的轉向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119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經歷「文本的轉向」、「身體的轉向」以及「感官的轉向」,當前的人文社會學科需要的是「身體感的轉向」此一理論典範。
  上下、冷熱、整潔、骯髒、舒適、混亂、美麗、可愛、優雅、粗俗、陰陽、霸氣、人氣……等是人們整合感官接受的訊息以瞭解內在、外在世界的身體感受項目與方式。本書作者從各自的學科出發,說明我們為何選擇「身體感」(而非感官)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並闡釋從身體感的理論觀點如何能夠提供研究社會、文化及歷史的新方向。本書為一理論探索與闡釋的論文集,我們參考腦神經科學、認知及感知研究與人類學象徵的理論,以定義並建構身體感的理論觀點。
  人文與社會科學界自1970年代以來經歷數個重要的理論觀點之「轉向」。從70年代的「文本的轉向」、80年代的「身體的轉向」,以至於90年代的「感官的轉向」,本書命名為《身體感的轉向》,說明本書作者們的企圖,期望身體感研究的發展具有典範性的意義,能夠經由身體感的概念探索新的研究題目,提供研究社會、文化、歷史的新觀點。
  •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 楊儒賓
  • 序 余舜德
  • 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余舜德
    • 為何提出「身體感」的概念?
    • 定義身體感
    • 身體感的概念有何用處?
  • 從行動到技能:邁向身體感鍾蔚文
    • 問題:身體感從何而生?
    • 環境代表什麼?從環境到情境
    • 生物和情境如何互動?
    • 從樹虱到人類:邁向多樣性行動
    • 結語
  • 物與身體感理論:以香為例張 珣
    • 前言
    • 從身體、感知來重新觀看「文化」
    • 臺灣學者對於身體感的研究
    • 物的主動「能供性」性質與身體感
    • 「香」啟動「身體感」
    • 「身體感」開發並創造了不同「香品」
    • 香意象與體香
    • 結論
  • 從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到人類學文化的定義余舜德
    • 日常生活的概念與人類學文化的定義
    • 身體感的日常性(everydayness)
    • 身體感、Geertz 的象徵人類學與文化
  • 人類學與民族誌書寫裡的情緒、情感與身體感簡美玲
    • 前言
    • 情感走在前
    • 人類學史的知識史與對話
    • 對話之外
    • 身體感民族誌書寫的先聲
    • 處身於世
    • 結語:情緒、情感與身體感,界線的探問
  • 神聖與身體的交遇:從靈動的身體感反思宗教學「神聖」理論王鏡玲、蔡怡佳
    • 前言
    • 身體感理論與靈動經驗
    • 漢文化宇宙觀與靈動經驗
    • 通靈者的身體展演
    • 靈動的切身性
    • 母娘信仰的身體感
    • 由靈動經驗再思「神聖」
    • 結語
  • 當莊子遇見Tal Ben-Shahar:莊子的快樂學程──兼論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蔡璧名
    • 前言:當代西方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中的快樂理論
    • 工夫與技能:從生手邁向專家之路的情境、情緒與身體感
    • 「心如死灰」、「用心若鏡」、「得其環中」與「心齋」、「虛室」:習鍊「用心」的隱喻與解碼
    • 「緣督以為經」、「形如槁木」、「嗒焉似喪其耦」:規訓身體感中的焦點意識與支援意識
    • 被「乘」與「乘」
    • 結論
  • 中國古文字中的身體感丁 亮
    • 緒論
    • 身體中的身體感
    • 身體與環境互動中的身體感
    • 文字系統中的身體感
    • 結論
  • 主編簡介
  • 作者群簡介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