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對於person與self,「個人」與「自我」概念的釐清,有助於東亞漢字文化圈內部的相互理解,並可作為東亞與西方對話的橋樑。
本書所收錄各篇論文大多涉及了「跨學科」與「跨文化」的研究,以「個人」(人格)與「自我」的概念作為串貫,當中包括中國思想、德國哲學、英國哲學、京都學派、當代新儒家哲學與臺灣日治時期哲學。在篇目安排上,以〈非人類學觀點下的自我與個人〉作為全書在方法論上的引言,其後再列東亞傳統思想中具有主流意義的孔孟儒學、道家哲學與陽明心學,最後則列以東亞現代哲學。
本書所論及的中西思想家,主要有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王弼、王陽明、康德、海德格、謝勒、格林、西田幾多郎、田邊元、阿部次郎、和辻哲郎與洪耀勳等;主題方面,主要由人格、身心、語言與意識、場所、媒介、人間與實存等議題組成。在個人與自我之概念的研討上,相當值得參考。
本書所收錄各篇論文大多涉及了「跨學科」與「跨文化」的研究,以「個人」(人格)與「自我」的概念作為串貫,當中包括中國思想、德國哲學、英國哲學、京都學派、當代新儒家哲學與臺灣日治時期哲學。在篇目安排上,以〈非人類學觀點下的自我與個人〉作為全書在方法論上的引言,其後再列東亞傳統思想中具有主流意義的孔孟儒學、道家哲學與陽明心學,最後則列以東亞現代哲學。
本書所論及的中西思想家,主要有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王弼、王陽明、康德、海德格、謝勒、格林、西田幾多郎、田邊元、阿部次郎、和辻哲郎與洪耀勳等;主題方面,主要由人格、身心、語言與意識、場所、媒介、人間與實存等議題組成。在個人與自我之概念的研討上,相當值得參考。
- 導 論 蔡振豐
- 壹、非人類學觀點下的自我與個人 大橋良介
-
貳、東亞儒家「仁」學的起點: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 黃俊傑
-
一、引言
-
二、東亞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概念:「己」
-
三、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一):「修」
-
四、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二):「化」
-
五、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三):「養」
-
六、結論
-
-
參、《老子》詮解下的本質人觀及其可能的理論發展 蔡振豐
-
一、前言
-
二、先秦思想中常見的兩種人觀:「本體人觀」與「社會人觀」
-
三、王弼《老子注》中的「人觀」與「我觀」
-
四、由王弼到奧修:《老子》中人觀與我觀的再展開
-
五、結論
-
-
肆、陽明後學對自我理論的分化與深化 張崑將
-
一、 前言
-
二、「自然」/「自由」與「無我」/「有我」內涵及其關係
-
三、「心我」理論的分化:「虛體」與「寂體」之辨
-
四、「知我」理論的分化:由「獨知」到「獨體」
-
五、「意我」理論的分化與深化:由「意」到「意根」
-
六、結論
-
-
伍、「存有─場所─論的」結構中之人格概念 朝倉友海
-
一、問題之提出
-
二、批判佛教眼中的京都學派
-
三、後期西田哲學中的人格概念
-
四、人格概念與「存有─場所─論」
-
五、結論
-
-
陸、田邊元哲學中作為無的自我之媒介者 田口茂
-
一、前言
-
二、從自我的「確定」(certainty)到自我的「媒介」(mediation)
-
三、田邊元的「媒介」
-
四、「作為無的自我」就是媒介
-
五、「媒介的自我」在實踐上的意義
-
-
柒、論人格概念:謝勒與阿部次郎 張政遠
-
一、前言
-
二、謝勒的人格主義
-
三、阿部次郎的人格主義
-
四、總結
-
-
捌、人格與人間學:跨文化視域中的和辻哲郎倫理學 林永強
-
一、前言
-
二、方法論的問題:跨文化的解讀
-
三、「人格」的重構
-
四、人間學的建立
-
五、跨文化視域中的和辻倫理學
-
六、結語:從跨文化解讀到跨文化倫理學
-
-
玖、東亞脈絡下的實存哲學發展:日本哲學與洪耀勳之間 廖欽彬
-
一、前言
-
二、關於實存——從知到行的轉變
-
三、實存哲學的侷限及其轉換
-
四、戰敗後的實存圖像
-
五、實存概念在殖民地・臺灣的發展
-
六、結論
-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124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