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106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臺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從何而來?」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以六堆為研究對象,重新思索近三百年來國家因素對臺灣客家族群認同形塑的影響。
  六堆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客家聚落,也是桃竹苗地區之外的第二大客家聚居區。不過,「六堆」並不是一個可以在地圖上找到的地名,它其實是高雄市及屏東縣境內十二個鄉鎮的合稱。其地域名稱來自於清代當地人士組織的軍事性地域聯盟,至今還可清楚分辨不同地域的堆別。
  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與方法,試圖描繪及說明臺灣六堆地區的客家族群認同,如何經歷清帝國、日本到戰後中華民國三個不同政權的治理,在這近三百年的時間中逐漸形成與演變的歷史。臺灣客語群體的地方文化和認同在清帝國統治時期,已與其祖籍地華南社會存在差異。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則使得臺灣「客家」的想像逐步形成,只是更大程度和語言文化聯繫起來,血統色彩則較為淡漠。而血統色彩強烈的所謂「中原客家」族群觀念,則是在進入二戰末期以及戰後,才逐漸深入臺灣社會。
  本書特別著重在「族群」與「國家」之間的互動,作者在本書指出,國家既是行政治理的機構,同時也是文化理念的集合體,而族群意識的衍生和表達,深深地植根於不斷變化的國家意識當中。它並不僅僅透過制度性因素表現出來,亦透過禮儀和象徵表現出來。不同國家政權治理下的禮儀和文化元素,如何在臺灣六堆巧妙地、選擇性地納入歷史記憶的框架,成為晚近表達客家認同的方式,亦為本書的論述重心。
  本書以六堆地區的客家族群為研究對象,探討當地客家文化及習俗,在隨著不同政權治理,從清領、日治到民國之下,因應時空背景及政策更迭,而衍生出不同的認同形式。作者並藉此闡述族群與國家之間的結構基礎。
  • 代序 客家認同的民族誌研究:讀《族群與國家》/王甫昌
  • 第一章 導論:六堆地區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六堆的客家節慶
    • 臺灣客家研究的脈絡
    • 國家與族群
    • 六堆地區的環境與開發
  • 第二章 六堆地域社會的形成
    • 庄與嘗會
    • 六堆地域聯盟的形成
    • 忠義亭的拜祭結構
    • 省籍與學額
    • 「土」、「客」之別
    • 結語
  • 第三章 殖民地下的種族塑造
    • 六堆的收編
    • 土地與水利政治
    • 改奉天皇
    • 從籍貫到種族
    • 結語
  • 第四章 從傳統走向近代
    • 小學生的背後意義
    • 紳章背後的資本流動
    • 一體化之下的禮儀
    • 再祀明治
    • 語言學的關懷
    • 結語
  • 第五章 新興階層的自覺意識
    • 新領袖,新舞臺
    • 香蕉通海外
    • 新興的傳統
    • 忠義亭之外的運動會
    • 都市裡的自覺意識
    • 結語
  • 第六章 戰爭時期的民族建構
    • 戰爭陰影下的鄉村
    • 統制下的空間
    • 廢廟危機
    • 聖火與庄葬
    • 民族主義還是殖民主義?
    • 結語
  • 第七章 融入民族國家
    • 戰後初期
    • 資本變動與土地改革
    • 六堆運動大會
    • 從忠義亭到忠義祠
    • 「客家」觀念的興起
    • 結語
  • 第八章 結論:從清帝國、殖民地到民族國家的族群認同
    • 清帝國下的人群分類與族群認同
    • 晚清至日本殖民帝國下的客家族群塑造
    • 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交織
    • 後民族國家時代的禮儀、族群與認同
  • 後記
  • 參考文獻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