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9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7545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深入分析知名台灣導演、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李安的電影「父親三部曲」(《推手》、《囍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知名香港導演張堅庭的電影《表姐,妳好嘢!》、陳果的「香港三部曲」(《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細路祥》)以及藝術家劉虹、吳瑪悧等人的藝術作品。 作為海外重要的亞洲研究學者之一,史書美開創的「華語語系」(Sinophone)研究,乃建基於亞美研究、離散研究、中國研究、後殖民研究之間,所進行的一種哲學性文化思考批評。此處所指的華語語系概念,包括了世界各地使用各種不同華語的各個區域,以及「中國」與「中國性」的邊緣各場域。 審視了「跨太平洋華語語系」——使用各種華語的社群,如台灣、香港、美國等——的影像,如電影、電視、當代藝術、報紙和新聞的生產與流通等。 全書共分六章,嘗試在華語語系與美國、中國,亞洲的跨國經濟文化關係和文化表述的互涉脈絡裡理解華語語系的內涵,檢視各華語語系社群如何建構「在地」認同,以及與「中國」和「中國性」的關係是如何充滿複雜性且越來越多樣化。而這樣的華語語系研究,在全球、國家、跨國、離散、移居還有日常實踐的各層面上,因為歷史境況的錯綜複雜,已然需要以「多維批判」的角度和方法進行。 ▍推薦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是全球學界首部有關華語語系研究的專書。論證豐瞻,視野開闊,關懷深遠,是任何關心華語文學,比較文學,後殖民主義的讀者不容錯過的巨作。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以華語語系太平洋為背景,史書美為少數的文化生產提供了一個令人欽佩的國際視野。她對性別、階級、語言和文化政治的分析,正如她質疑中國中心主義般犀利。這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批評成果。 ——周蕾(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系Firor Scott講座教授) 史書美教授這部重要的著作創造了突破性的研究典範。「華語語系」(Sinophone)挑戰「中國文學」、「海外華人文學」「全球華文文學」、「離散文學」這些概念所隱含的假設和研究方法,提示讀者如何以兼具跨國視野與在地歷史脈絡視角來解析移民和人口流動所形成的社會文化現象。 ——邱貴芬(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本書由全球資本主義下「視覺性」與「身分認同」間的錯綜性出發,深入地思辨了「華語語系」研究的相關重要議題,層層剖析「中國(China)」、「中華/中文(Chinese)」與「中國性(Chineseness)」之間的盤根錯結,為當前的文學、藝術與文化研究開啟嶄新的思辨面向,發人深省。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是近十年來漢學、中國研究、亞洲與亞美領域中的重大突破,史書美教授以「華語」表達的新興議題,切入全球華人在世界經濟與文化體系所創出的新視角、新認同位勢,全書對全球化、弱裔論述、跨國性研究、大陸妹、新台灣電影、97年後的香港等課題,均有令人驚豔、眼光一亮的嶄新見解,這本書對文學、文化、電影、藝術研究者均是必讀之作,本人極力推薦。 ——廖炳惠(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台灣研究講座教授) 在追溯「華人」主體性於全球傳播的光譜生產上,史書美大膽地拋棄了聯繫華人主體性的地方(種族)和身體(民族),並強調視覺(電影)和言語(語文和語言)才是現代和當代(主體性)歷史形構中最重要的標準。她傑出地完成了這項研究工作。 ——劉大衛(David Palumbo-Liu)(美國史丹佛大學比較文學系Louise Hewlett Nixon講座教授) ▍共同推薦(姓氏排列依筆畫順序)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何依霏(Margaret Hillenbrand)(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學院副教授)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周蕾(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系Firor Scott講座教授) 林文淇(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邱貴芬(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賀麥曉(Michel Hockx)(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 廖咸浩(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廖炳惠(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台灣研究講座教授) 廖朝陽(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 劉大衛(David Palumbo-Liu)(美國史丹佛大學比較文學系Louise Hewlett Nixon講座教授) 羅貴祥(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再版序
  • 謝誌
  • 華譯本謝誌
  • 【目次】
  • 導論
    • 全球資本主義下的視覺性
    • 全球資本主義下的身分認同
    • 華語語系表述
  • 第一章 全球化與弱裔化
    • 理論政變的局限
    • 彈性與節點
    • 彈性和可譯性
  • 第二章 女性主義的跨國性
    • 認同斷片一:女性主義對抗中國父權制度
    • 認同斷片二:自由主義對抗毛主義國家
    • 認同斷片三:少數主體的對抗
    • 認同斷片四:對抗西方凝視
  • 第三章 欲望的地緣政治
    • 腹背受敵的共同體
    • 「大陸妹」的性別化
    • 陰性化「表姐」
    • 性別與公共領域
  • 第四章 曖昧之不可承受之重
    • 「大陸」簡史在台灣
    • 一九九○年代「永恆的中國」
    • 二十一世紀的「親密敵人」
    • 華語語系的艱難處境
  • 第五章 國族寓言之後
    • 寓言時間與城市國家
    • 寓意與平凡
    • 重塑香港性
  • 第六章 帝國夾縫間的世界主義
    • 帝國的年代與其規模
    • 世界主義、多元性、危險
    • 不可譯的倫理性
    • 世界主義合乎倫理嗎?
  • 結論 華語語系的時間與地方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