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2013年4月2日舉行了,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歷史系及近代史研究中心合辦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東亞文化與國際關係研討會」,分別以「近世政制、軍事與文化」、「中韓思想與文化交流」、「近代報刊與社會生活」、「人物思想與學術研究」為主題,嘗試引起學界同人對東亞世界在政治、軍事及文化方面的研究的關注。
本書編次依論文題旨和時代,概略分成兩輯:第一輯為「文獻典籍與政治社會」,第二輯為「人物思想與學術文化」,並附錄研討會紀要,以誌當日場面氣氛和活動盛況。本書收有是次會議的十六篇論文,既有討論東亞各國的題目,例如中國上古時代的卜筮文化、《循環日報》與近代中國報業發展等,也有探討東亞國家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例如蒙古人出征日本失敗與「神風」的關係、明清時代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制度」、朝鮮譯官在東亞文化溝通上的貢獻等。
本書編次依論文題旨和時代,概略分成兩輯:第一輯為「文獻典籍與政治社會」,第二輯為「人物思想與學術文化」,並附錄研討會紀要,以誌當日場面氣氛和活動盛況。本書收有是次會議的十六篇論文,既有討論東亞各國的題目,例如中國上古時代的卜筮文化、《循環日報》與近代中國報業發展等,也有探討東亞國家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例如蒙古人出征日本失敗與「神風」的關係、明清時代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制度」、朝鮮譯官在東亞文化溝通上的貢獻等。
- 序
-
第一輯 文獻典籍與政治社會
-
中國卜筮文化的形成:從甲骨文的「貞」到《周易》的「貞」/陳嘉禮
-
兩次蒙古征日敗因與「神風」之關係探析/潘建聰
-
明清「朝貢制度」的反思:以《萬曆會典》、《康熙會典》中〈禮部.主客清吏司〉為例/ 郭嘉輝
-
清代家訓文獻所呈現的男性人格/何宇軒
-
《循環日報》與近代中國報業發展/丁潔
-
從《良友畫報》的化妝品廣告看上海婦女的美容情況(1926-1941)/羅婉嫻
-
「所望於吾國女子者」:《中華婦女界》所建構民初女子的生活態度/侯勵英
-
民國時期的實業改良、推廣與世界認識:以雞蛋業及《雞與蛋》雜誌(1936-1937)為研究中心/譚貴軒
-
-
第二輯 人物思想與學術文化
-
「投筆從戎」:晚明袁崇煥及其部將之研究/袁展聰
-
作為東亞文化交流媒介的朝鮮譯官:以康熙年間的金指南家族為研究個案/羅樂然
-
沈復著《浮生六記》與琉球的關係/周佳榮
-
從實學到開化:朴珪壽思想淺析/范永聰
-
近代福建教育推手:陳寶琛與福建教育近代化事業/黃嘉康
-
存天理,去人欲:變化氣質的武術思想—以孫祿堂武術論著為例/ 劉繼堯
-
「通識型」的史學家:傅樂成生平及其史學研究/文兆堅
-
陳荊和對越南史研究之貢獻/區顯鋒
-
- 附錄 「第一屆東亞文化與國際關係研討會」紀要/蔡華思
- 論文著者一覽(依姓氏筆劃排序)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