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論賦之緣起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39029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賦是中國文學中獨特的文類,有關它的緣起為何?經過兩年多年的紛紛擾擾,仍絡繹於尋求共識之途。作者主修中國文學,長期致力於辭賦學的研究,又同時具有統計學背景,此書《論賦之緣起》憑藉古籍數位典藏之便利,大數據之資料呈現,運用數量統計,概率觀念,邏輯推理,集合架構,解析論辨語料中所呈現的現象,釐清「賦」是一種「賦納諍諫,直陳今之政教善惡的古聖王典制」,解決一個文學史的問題,不但為文史研究開了一道門,點了一盞燈,甚至建立了一個可以依循的案例,於是不僅賦體發生,賦體得名,「賦者,古詩之流」等困惑得以疏解,乃至「風賦比興雅頌」六詩之謎,春秋賦詩,《詩經》之結集成書歷程,文體分類概念,古文運動,新樂府運動,文與道關係論題,乃至中國文學的政教關懷等,都得到嶄新的視野。
  • 簡 序
  • 第一章 緒 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 研究命題釋義
    • 第三節 研究構思與設計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賦」字詞義特徵釐析
  • 第三章 春秋賦詩之賦─「賦」不作「朗誦」「歌詠」或「創作」解
    • 第一節 春秋「賦詩」箋注之梳理
    • 第二節 春秋「賦詩」之傳播形式
    • 第三節 由詞彙搭配原則論「賦詩」之賦
    • 第四節 由語言詞彙系統論「賦詩」之賦
    • 第五節 由語言約定俗成原則論「賦詩」之賦
    • 第六節 春秋「賦詩」中「賦」之義涵
  • 第四章 「賦政」之賦─「賦」不作「布」解
    • 第一節 「賦」、「授」與「布」詞義特徵分析比較
    • 第二節 「賦」、「授」與「布」句法行為分析比較
    • 第三節 「賦政」、「授政」與「布政」
  • 第五章 《國語》「師箴瞍賦」之賦─「賦」不作「朗誦」或「吟唱」解
    • 第一節 由文法結構解析「師箴瞍賦」之「賦」
    • 第二節 由修辭運用解析論「師箴瞍賦」之「賦」
    • 第三節 「師箴瞍賦」之「賦」與諷諫
  • 第六章 六詩之賦─「賦」不作「鋪」解
    • 第一節 「六詩之賦」、「鋪」與「賦」的聯繫
    • 第二節 《周禮》「賦」字之義涵
    • 第二節 鄭玄「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之考察
  • 第七章 荀子〈佹詩〉為什麼是「賦」?─由《詩》而「賦」之遞嬗
  • 第八章 詩人之賦麗以則─誰是揚雄所謂的「詩人」?什麼是「詩人之賦」?
  • 第九章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賦」之義涵
    • 第一節 《漢志‧詩賦略》中的「歌詩」
    • 第二節 「歌」與「不歌而誦」─「歌詩」與「賦」
    • 第三節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賦類」的著錄與收納
    • 第四節 「諷諫勸正」─「賦」統攝諸體之力量
    • 第五節 《漢志‧詩賦略》劃分「歌詩」與「賦」的原則
  • 第十章 賦體詩源─采詩、獻詩、賦詩與賦
    • 第一節 古人為什麼作詩?
    • 第二節 「采詩」、「獻詩」與「賦詩」
    • 第三節 「賦詩」與「賦」
  • 第十一章 結 論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