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從《五經》到《新五經》

出版日期
201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36551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五經》是儒家的聖經,是道在人間的文本顯像,朱子編訂的《四書》則是八百年來儒家的新聖經。本書主張構成理學經學的核心著作除朱子編訂的《四書》外,還當加上《易經》,《四書》與新詮釋觀點的《易經》可合稱為《新五經》。從《五經》到《新五經》的典範轉移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大事因緣,也可說是一場寧靜而影響深遠的精神革命。理學各學派依賴的經典依據各不相同,但幾乎都從這五本經典汲取精華,以立宗旨。《新五經》的成立意味著儒家體用論詮釋模式正式確立,儒家的文化關懷和性命之學的追求在此新的文本上合而為一。
本書共分十章,除分別探討《孟子》、《大學》、《中庸》、《易經》這些經典在理學脈絡中的意義外,也另立數章探討構成理學經典詮釋學的重要議題。
  •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
  • 壹、導論:《新五經》的時代
    • 一、前言:經學即理學
    • 二、《新五經》的興起
    • 三、《新五經》的密與顯
  • 貳、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
    • 一、前言:宋明模式的經學
    • 二、性命之學的興起
    • 三、體用論的思考
    • 四、聖人與聖學
    • 五、道統說
    • 六、結論:另類的經學之意義
  • 參、「積累」與「當下」──時間隱喻下的經典詮釋
    • 一、前言
    • 二、積累的經學
    • 三、《論語》的證詞
    • 四、聖經聖顯
    • 五、「此也」、「這箇」、「箇甚麼」
    • 六、記籍、階梯、糟粕
    • 七、結論:規矩在良知或在經典
  • 肆、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論語》的人格世界
    • 一、前言
    • 二、孔顏樂處
    • 三、孔顏之學
    • 四、曾點情趣
    • 五、兩種體用論的轉折
    • 六、結論:體道人格的出現
  • 伍、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
    • 一、前言:「仁」的兩次飛躍
    • 二、造化生機與造化人格
    • 三、〈識仁〉篇與〈仁說〉
    • 四、仁與感
    • 五、「能」的世界
    • 六、結論:一種新的生命哲學
  • 陸、《孟子》的性命怎麼和「天道」相貫通的?
    • 一、前言:人性論或性論?
    • 二、天地之性的問題
    • 三、從德性之知到乾知
    • 四、孟子打通了天道與性命嗎?
    • 五、由道德界到存在界
    • 六、結論:刺激說的檢討
  • 柒、《中庸》怎樣變成了聖經
    • 一、前言:《中庸》的天道性命
    • 二、《四書》之前的《中庸》
    • 三、周、張論誠與天道
    • 四、司馬光的氣化論觀點
    • 五、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之氣象
    • 六、程朱的苦參中和
    • 七、結論:《中庸》的躍起
  • 捌、《大學》與「全體大用」之學
    • 一、前言
    • 二、「明德」論
    • 三、「格物」論
    • 四、「全體大用」論
    • 五、結論:不再是「大人之學」的《大學》
  • 玖、《易經》與理學的分派
    • 一、前言
    • 二、宋儒面對的遺產
    • 三、體用論的視野︰以周張為例
    • 四、所以然的性理觀︰程朱的解釋
    • 五、心學論點下的「己易」說
    • 六、有元氣即有元道——理學的對立面
    • 七、結語:「整體」與「本體」的爭辯
  • 拾、結語:《新五經》之後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