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唐高祖武德七年國學釋奠講學,作為敘事上的開場白,實因此事是極特殊的歷史事件。除了選擇在國學的場域中,面對「三教」之問題,更在釋奠禮中,重啟「先聖」之議論。據古以論今,孔廟釋奠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事。行禮如儀的表象下,應思索儒學與政治何以彼此依存?初唐釋奠企圖維繫什麼樣的價值觀?「師」的概念,同時作為政治與教化上的神聖權威,為何成為此次釋奠講學的核心問題?其次,「師」作為君臣關係之下的「例外」特殊身分,如何被收編於政治之中,成為政權結構下的一個環節?據此,或該藉由什麼儀式、著作推崇「師」之「聖」,方使唐代正義得與春秋時期的孔子銜接呢?諸問題所衍生之脈絡,或與今日學術之見有所補益。
臺灣南投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中原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職務。研究領域為經學、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學術史、敘事學。
- 序
- 自序
-
第一章 序論
-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與形成
-
第二節 本文各章內容要述
-
-
第二章 唐高祖武德七年釋奠講學的策略、目的及其問題
-
第一節 文獻中描述的武德七年釋奠講學之禮
-
一、在「三教」背景下的釋奠講學之禮
-
二、在「講學之禮」中的佛教式「唱導」流程
-
-
第二節 「講學」之次序
-
-
第三章 從「南北學」的眾說紛紜到定於一的「正義」
-
第一節 「學」分南、北與「國學」
-
一、「高祖」崇儒興學的困境
-
二、「師說」紛綸,無所取正
-
-
第二節 從「俗本」到「定本」
-
一、《五經正義》的經文文字與顏監《定本》
-
二、《五經正義》的刊行與「異端」
-
-
第三節 初唐「正義」的波折
-
一、《五經正義》兩次頒行之啟示
-
二、從《義贊》到「正義」
-
-
第四節 「正義」與《正義》:「疏不破注」的命題矛盾
-
一、《五經正義》「破注」與廣義的「破注」現象
-
二、「正義」與「聖範」之對揚
-
-
-
第四章 唐前儒學「師說」的形成與變遷
-
第一節 《五經正義》序文中的「先師」意識
-
一、以經師為「先師」
-
二、「以仲尼為宗」的《五經正義》
-
-
第二節 「師說」與義疏形式
-
一、從初唐學者的理解重論義疏「淵源」問題
-
二、「說」與「今義疏」的互文性
-
-
第三節 漢代的經「說」與「說」經
-
一、「說」的內容
-
二、以「說」為前提的「師法」與「家法」
-
-
第四節 後漢「學通古今」風氣下的師說
-
一、章句盛行之後的「守文」之徒
-
二、兼通多經的治「古學」者
-
三、「師說」的世俗化
-
-
-
第五章 「君」與「師」:教化者與國家教化儀式
-
第一節 「入說」與「教授」:兩種「說經」的現象
-
一、「入說」侍講的儒者
-
二、帝王講「師說」的依據
-
三、「大師在是」的空間意義
-
-
第二節 作之君師:教化者的空間與身分轉變
-
一、由「入說」授業到輔政之「師」的轉折
-
二、「我為孔子,卿為子夏」:辟雍之中的「孔門」教化
-
-
第三節 從太牢祀孔到「釋奠」孔子
-
一、關於沈約對魏正始年間三次辟雍祀孔的描述
-
二、「師」的身分升降與東晉「釋奠」孔子的相關論述
-
三、《魏書》中的「祀孔」與「釋奠」
-
-
-
第六章 唐代國學釋奠先聖的空間與身分
-
第一節 從「二聖」到「生民以來一人」
-
第二節 釋奠「先聖」的位次及地位升降
-
第三節 「先師」之義的轉變
-
一、貞觀二年以前釋奠中的「先師」與顏回
-
二、長孫無忌議請傳經諸儒為「先師」配享的意義
-
三、貞觀年間以後對「先師」舊義之異論
-
-
- 第七章 結論
- 徵引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140/AP.978986437117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