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屬於比較哲學的工作,它涉及德國、中國與韓國的倫理學思考。第一、二章首先藉由梳理康德早期倫理學經由席勒倫理學到現象學倫理學的發展過程及其內在理路。在中國儒學的發展當中,本書選擇了南宋朱熹與湖湘學派關於「仁」的辯論(第三章),以及晚明劉宗周對於孟子的「四端」與《中庸》的「喜怒哀樂」之獨特詮釋(第四、五章)為探討個案。在韓國儒學的發展當中,本書則選擇了朝鮮儒者李退溪與奇高峰、李栗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與「七情」的辯論(第六、七、八章)為探討個案。
- 序 言
- 導 論:「四端七情」問題與德國倫理學之發展
-
第一章 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與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
-
一、康德的「自律倫理學」及其「道德情感」理論
-
二、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與修正
-
三、康德對席勒的回應及這場爭論的意義
-
-
第二章 德國現象學倫理學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及其理論意涵
-
一、席勒與德國現象學倫理學
-
二、謝勒對康德「形式倫理學」的批判
-
三、謝勒的「情感先天主義」與「人格主義」
-
四、謝勒的價值倫理學對於「四端七情」問題的意義
-
-
第三章 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
-
一、朱子的〈仁說〉與今本南軒〈仁說〉的作者問題
-
二、朱子與南軒所預設的不同義理方向
-
三、關於「以愛言仁」與「萬物與我為一」的討論
-
四、關於「以覺訓仁」的討論
-
-
第四章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
-
一、蕺山之學的特色
-
二、蕺山之學非「氣本論」
-
三、朱子論理氣關係
-
四、劉蕺山對宋儒理氣觀的繼承與批判
-
五、對「情欲解放」論述之商榷
-
六、劉蕺山論理氣關係與心之地位
-
七、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
-
-
第五章 劉蕺山思想中的「情」
-
一、問題之提出及其背景
-
二、蕺山對朱子性情觀之批判
-
三、蕺山論《孟子》與《中庸》之關係
-
四、蕺山論喜怒哀樂與七情
-
五、蕺山「情」論之哲學意義
-
-
第六章 李退溪與奇高峰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
-
一、「四七之辯」的思想史背景
-
二、退溪、高峰「四七之辯」的緣起與經過
-
三、退溪與高峰的理論預設與詮釋角度
-
四、退溪、高峰「四七之辯」的哲學意義
-
-
第七章 李栗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
-
一、栗谷、牛溪「四七之辯」的緣起與思想背景
-
二、牛溪對於退溪「四七論」之繼承
-
三、栗谷對於朱子理氣論之繼承
-
四、栗谷對退溪「理氣互發」說的批判
-
五、栗谷的「理通氣局」之說
-
六、栗谷與牛溪關於「理氣互發」的爭辯
-
七、退溪與栗谷在「四端、七情」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
-
第八章 李退溪與王陽明
-
一、退溪對陽明學的批判與陽明學在韓國的地位
-
二、退溪對陽明「心即理」說的批判
-
三、退溪對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批判
-
四、退溪與陽明:對手抑或同道?
-
-
結 論:「四端七情」問題的哲學意義
-
一、「理」能否活動?──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
-
二、「四端七情」問題與比較倫理學
-
-
附 錄:
-
一、張栻〈仁說〉
-
二、退溪、高峰「四端七情」論辯資料選註
-
1) 〈與奇明彥〉
-
2) 〈高峰上退溪四端七情說〉
-
3)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一書〉
-
4) 〈高峰答退溪論四端七情書〉
-
5)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二書〉
-
6) 〈高峰答退溪再論四端七情書〉
-
7)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三書〉
-
8) 〈退溪與高峰書〉
-
9) 〈高峰答退溪書〉
-
10)〈四端七情後說〉
-
11) 〈四端七情總論〉
-
12) 〈退溪答高峰書節略〉
-
13) 〈退溪答高峰書節略〉
-
-
三、栗谷、牛溪「四端七情」論辯資料選註
-
1) 〈與栗谷論理氣第一書〉
-
2) 〈答成浩原壬申〉
-
3) 〈與栗谷論理氣第二書〉
-
4) 〈答成浩原壬申〉
-
5) 〈答成浩原〉
-
6) 〈與栗谷論理氣第四書〉
-
7) 〈答成浩原〉
-
8) 〈與栗谷論理氣第五書〉
-
9) 〈答成浩原〉
-
10) 〈與栗谷論理氣第六書〉
-
11) 〈答成浩原〉
-
12) 〈答成浩原〉
-
13) 〈答成浩原〉
-
14) 〈與成浩原〉
-
15) 《聖學輯要‧修己第二‧窮理第四》
-
16) 〈答安應休〉
-
-
- 參考書目
- 中日韓人名索引
- 西方人名索引
- 概念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00916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