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08/01/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9570171587
本書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論述「中國的天下秩序」,探討天下秩序的原理、與君長人身統治的關係、以及羈縻府州制度的確立。中篇主要論述「天下秩序與東亞世界」,以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乃至隨唐時期的東亞關係為研究對象。下篇主要論述「東亞文化圈與東亞教育圈的形成」,討論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其與教育圈的關係、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羅‧麗時代「廟學」制的創立與展開等。附錄探討台灣的好太王碑拓本,及高句麗好太王碑傅館藏乙本原石拓本整本的發現。本書將東亞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做系統性串聯,為一難能之研究。
- 自序
-
上篇、中國的天下秩序
-
壹、天下秩序原理的探討
-
一、前言
-
二、結合原理
-
三、統治原理
-
四、親疏原理
-
五、德化原理
-
-
貳、天下秩序與君長人身統治
-
一、前言
-
二、天下秩序的三層同心圓結構
-
三、天下秩序運行實例
-
-
參、羈縻府州制度
-
一、問題所在
-
二、羈縻府州制度的確立
-
三、隋唐天下秩序下的羈縻府州
-
四、結語
-
-
-
中篇、天下秩序與東亞世界
-
壹、導言
-
貳、秦漢時期的東亞關係
-
一、前言
-
二、燕、秦與箕氏朝鮮
-
三、漢代的中韓越倭關係
-
-
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東亞關係
-
一、前言
-
二、曹魏時期的中韓倭關係
-
三、分裂時期的一元化秩序與多元政權
-
四、西晉時期的東夷關係
-
五、晉、燕與東夷關係
-
六、晉、燕、南北朝與東夷諸國的封貢關係
-
七、結語──德、禮、政、刑的具體實施
-
-
肆、隋唐時期的中韓渤海關係
-
一、前言:天下觀念的具體化與天下秩序的一元化
-
二、隋及唐初與朝鮮三國的關係
-
三、唐朝與統一新羅的關係
-
四、隋唐與渤海的關係
-
五、結語──一元化的德、禮、政、刑秩序
-
-
伍、倭給隋的「無禮」國書事件
-
一、問題所在
-
二、「無禮」的懲罰與「無禮」國書的反應
-
三、開皇末到大業間內外環境的變化
-
四、隋朝為何無出兵倭國?
-
五、結語
-
-
陸、隋唐使臣赴倭及其禮儀問題
-
一、前言
-
二、裴世清的出使及其禮儀問題
-
三、關於「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國書問題
-
四、高表仁的「爭禮」問題
-
五、孫興進「上唐朝書」問題
-
六、禮儀諸問題的檢討
-
七、結語
-
-
-
下篇、東亞文化圈與東亞教育圈的形成
-
壹、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
一、前言
-
二、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構成諸要素
-
三、東亞諸國的特殊性
-
-
貳、東亞文化圈與教育圈的關係
-
一、前言
-
二、東亞文化圈與東亞教育圈的形成
-
三、東亞教育圈的特質
-
-
參、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
-
一、前言
-
二、學校教育
-
三、私學教育
-
四、留唐教育
-
五、結語
-
-
肆、羅‧麗時代「廟學」制的創立與展開
-
一、前言
-
二、新羅時代的「廟學」制
-
三、高麗時代的「廟學」制
-
四、結語
-
-
附述:韓國的「闕里祠」與孔聖後裔
-
一、前言
-
二、孔聖後裔的東來
-
三、魯城闕里祠
-
四、華城闕里祠
-
五、政府的尊崇政策
-
六、結語
-
-
-
附錄
-
壹、台灣的好太王碑拓本以及碑文研究
-
一、台灣所見好太王碑諸拓本及其研究概述
-
二、國館乙本的價值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
-
三、結語
-
-
貳、高句麗好太王碑傅館藏乙本原石拓本整本的發現及其價值
-
一、前言
-
二、新發現傅館乙本第一、二、四面拓本
-
三、傅館乙本的特徵及其價值
-
四、新發現傅館其他兩種拓本
-
-
- 結論
- 近人論著引用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57017158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