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891126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如果不研究歷代經濟的變革,其實無法真正理解當前的中國經濟。
本書獲選為「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商業類)」

  在看得見的未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場化為取向、以維持「統一文化」為邊界、在憲政法治與中央集權體制之間尋找妥協點的、非西方式改革。這次變革的時間長度很可能超過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命長度。
——吳曉波

  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期的管仲改制變法,使得齊國一躍成為霸主,傲視群雄;西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時國庫充實,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為之緩解;西元1978年,鄧小平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百年積弱的中國經濟再度崛起,重回強國之列。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歷了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每一次變法,都順應社會發展而發生,也都對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今,新的社會發展又提出了繼續變革的要求...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鑒,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誰家的「大勢」?
    • 兩個研究工具及兩個結論
  • 第一講 管仲變法:兩千多年前的「凱恩斯主義」
    • 被嚴重誤讀的「士農工商」
    • 「放活微觀,管制宏觀」
    • 「鹽鐵專營」的始作俑者
    • 鼓勵消費的異端思想
    • 「以商止戰」與和平稱霸
    • 中國古代版的「凱恩斯」
  • 第二講 商鞅變法:命令型計畫經濟的鼻祖
    • 以農立國:第一個在土地改革中嘗到甜頭
    • 軍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平民社會
    • 郡縣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雛形
    • 強國邏輯:中央集權制度的奠基之人
    • 毛澤東:「百代都行秦政法」
  • 第三講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
    • 「文景之治」的成就與後果
    • 劉徹:大一統制度的集大成者
    • 產業改革:鑄錢、鹽鐵與釀酒
    • 流通改革:均輸與平準
    • 稅收改革:告緡令與算緡令
    • 變法造就第一個「半億帝國」
    • 變法的負面效應及爭論
    • 鹽鐵會議與「桑弘羊之問」
  • 第四講 王莽變法: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的改革
    • 變法背景:世族經濟威脅中央集權
    • 改革三戰場:財政、貨幣和土地
    • 最慘烈的改革結果
    • 劉秀對世族開戰的失敗
    • 「桃花源記」的經濟學詮釋
  • 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 科舉制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 李世民解決吏政、兵政之患
    • 關於專營政策的反覆與爭議
    • 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
    • 劉晏變法:專營制度的歸來
    • 民間工商資本的五條出路
  • 第六講 王安石變法:最後的整體配套改革
    • 「杯酒釋兵權」的政策利弊
    • 寬鬆與禁榷並舉
    • 士紳經濟的定型
    • 千年第二回的「延和殿廷辯」
    • 最後一次整體配套體制改革
    • 「改革標本」王安石
    • 「世界時間」裏的變法
  • 第七講 明清停滯:大陸孤立主義的後果
    • 四大基本制度的惡質化
    • 鐵桶陣:對外閉關鎖國
    • 散沙術:對內男耕女織
    • 城市化率的下滑
    • 對「自轉慣性」的預警
    •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經濟
    • 被槍炮打破的「超穩定結構」
  • 第八講 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
    • 洋務運動不是一場「遲到的運動」
    • 以鐵路為例:發展與穩定的取捨
    • 以輪船招商局為例:國營與民營的取捨
    • 中日對比: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 商人與知識精英在體制外「會師」
    • 立憲運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選擇
    • 洋務運動的制度性遺產
  • 第九講 兩個民國:從極度自由到「統制經濟」
    • 四個基本制度的全面崩壞
    • 空前強大的民營經濟
    • 地方自治的試驗
    • 被歡呼回來的獨裁者
    • 國民黨的經濟主張
    • 擠壓民間資本的五種辦法
    • 1945年之後的經濟政策失誤
  • 第十講 計畫經濟:從自負到自毀的大試驗
    • 上海試驗:計畫經濟的體系雛形
    • 「第一個五年計畫」:計畫經濟的建設模式
    • 七年消滅私營經濟
    • 兩次自毀性的經濟運動
    • 回收土地:政府的三大收益
    • 文化大革命:紊亂十年
  • 第十一講 改革開放(上):沒有藍圖的改革
    • 第三種社會主義經濟模式
    • 增量改革:由農民發動的工業化運動
    • 中央政府的角色:放權與非均衡戰略
    • 地方政府的角色:積極參與和冒險支持
    • 「哪裏是改革的主戰場」
    • 物價闖關:轉折點上的「意外失利」
    • 80年代:「一切改革都從違法開始」
  • 第十二講 改革開放(下):集權主義的回歸
    • 分稅制:從增量改革到整體改革
    • 1998年的「三駕馬車」
    • 國有企業的絕地復甦
    • 「大國崛起」與朱氏邏輯
    • 從鐵本案到四萬億計畫:第六次「國進民退」
    • 發展與公平:2013年的雙重困境
  • 結語 回到歷史的基本面
    • 一個不容置疑的前提:「統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邊界
    • 兩個永恆性的主題:分權與均富
    • 三個最特殊的戰場:國有經濟、土地和 金融業
    • 四股前所未見的新勢力:互聯網、非政府組織、 企業家和自由知識份子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