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我的青春,施工中:王浩威醫師的青春門診

出版日期
200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678256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我在青少年時期並沒有看過心理醫師,但我在這本書中的青少年身上看到自己。我並沒有小孩,但我在這本書中的爸媽身上看到自己。不只是我,我猜書中描述的狀況,大部分青少年和爸媽都經歷過,只是我們沒有去看心理醫師。
我喜歡浩威在書中把心理狀況呈現出來,但沒有提出罐頭解答,或勵志小語。心理問題是如此複雜,怎可能一語帶過?這本書最「勵志」的部分,可能是讓所有的讀者體會到:啊!原來別人也有這樣的困擾,原來我並不孤單。 ──王文華(作家)

成長的課題,生命的故事,精神科醫生交織作家的筆,流露台灣社會變遷中,青少年多面向的心靈投影。既是年輕朋友們的鏡,也是父母的窗。 ──李敏勇(詩人)

或許書名應更改為「溫柔的謀殺者」(Mercy Killing)。王浩威用非常散文的方式,控訴謀殺個人的集體社會。在這個我們誤以為集體正常安全的社會中,每個人其實只是活在瓶中的智障人物。 ──陳文茜(「世界週報」主持人)

書中千迴百轉的靈魂,教我們體貼、悸動,從而更新了生命的視窗。給大眾閱讀的精神分析讀物,論情境之真切、語言之精準,無人能及王浩威。 ──陳義芝(詩人)

台灣少年記事寫少年的困頓、父母的焦慮,但我更喜歡的卻是精神科醫師在字裏行間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溫柔心事。那些心情,似乎比醫學本身更讓我覺得安心。 ──侯文詠(作家)

我知道我自己一直都沒有真的長大,我的長大,大部份是演的。
我的恐懼、煩惱、沉醉、迷戀,一直都和青少年時期的我很像。
對我來說,「青少年」是人生最主要的階段,「青少年」是世界最大群的人口,所以我很感謝王浩威醫生整理出了這本書。
對我來說,這本書裡碰觸的痛,都是真實的痛。 ── 蔡康永 (作家、主持人)

想瞭解青少年並與之相伴,是對智慧的一大考驗。紀伯倫說:「孩子的靈魂寓居於明日,即使在夢中,也不是你所能觀覽的地方」。王醫師對於社會、家庭制度的變遷有著獨到見解,因此總能洞悉世代間的張力。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讀他如何與屬於未來的心靈對話、如何引導擱淺的親子雙方,予我再度成長的感動。 ──鄧惠文(心理醫師)
  • 前言 十歲的成人,四十歲的少年
  • 篇一 在我們的屋子裡
    • 勇於夢想
    • 獨唱少年
    • 變身
    • 沉默的吶喊
    • 面具
    • 怨忿少年
    • 虎父如何教出虎子?
    • 快壓垮了我們的家
    • 街頭與家之間
  • 篇二 家庭和家庭之外
    • 吶喊青春
    • 不敢開口問
    • 追風者的指引
    • 家裡的秘密人物
    • 「偏頗」的平衡
    • 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
    • 透明化的存在
    • 沉默的瘟疫
  • 篇三 校園生活的競技場
    • 標籤
    • 消失
    • 紙飛機乘空飛翔
    • 自殺的共犯結構
    • 社會用很複雜的方式謀殺了她們
    • 新新人類更幸福?
    • 開啟殺人之門,釋放內心的困獸
  • 篇四 在社會的跑道上
    • 愛麗絲不願離開仙境
    • 善意的囚房
    • 男孩不要哭!
    • 菟絲與大樹
    • 驚險歷程
    • 走進另一個世界
    • 活著,其實有很多方式
    • 自我放逐
    • 失去夢和理想
    • 我的勇氣遺留在愛琴海
    • 未來,屬於走向四面八方的傻子
  • 篇五 診療室絮語
    • 豐富我的天使們
  • 一九九八台灣少年前事
    • 我的朋友王浩威:《台灣少年記事》的一點隨想 陳義芝
    • 遇見青少年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