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為《愛的盲點‧80後篇》的增訂版,改動頗多,內容選輯自陶國璋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開辦多年、深受學生歡迎的「愛情哲學」課程。作者透過簡明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理論和現實處境,分析現今「輕不着地」的社會狀況、年輕人忐忑的成長心態、愛的種種面相;特別借助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的語脈,重新揭開幕幕的愛情場景,勾勒出真實人生的愛情盲點。
- 序 三十六個為甚麼
-
第一章 輕不着地的時代
-
一、世界的新圖像
-
(一)科技成了霸權
-
(二)壓縮的新時空
-
(三)離不了電腦的成長模式
-
(四)自然被數碼化掉
-
(五)人類不能明白的人工智能
-
-
二、消費文化症候群
-
(一)消費塑造了可愛
-
(二)三個願望的新版本
-
(三)主體模糊化
-
-
三、身份焦慮的普世化
-
(一)愛的故事上集
-
(二)愛的故事下集
-
(三)精英主義的後遺症
-
-
四、活在輕不着地的困境
-
(一)輕與重
-
(二)生命的一次性
-
-
-
第二章 拒絕成長的「孩子」
-
一、成長是一次冒險
-
(一)母子的共生結構
-
(二)失去母體的破裂感
-
(三)鏡像理論
-
(四)個體化的衝動
-
-
二、水仙花的世代
-
三、幼兒的依附階段(attachment period)
-
(一)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
(二)對抗型依附(resistant attachment)
-
(三)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
(四)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
-
四、不願成長的「孩子」世界
-
(一)角色扮演
-
(二)電玩狂熱(上)
-
(三)電玩狂熱(下)
-
(四)擁抱虛擬的愛
-
(五)御宅族與隱蔽青年
-
(六)小確幸與流行「膠」
-
(七)鼓吹漂泊感的流行曲
-
-
-
第三章 愛的境域
-
一、愛的四種基本模式
-
(一)柏拉圖式愛(愛洛斯)
-
(二)博愛(神恩主愛)
-
(三)德性之愛
-
(四)西方人本主義與普世價值
-
(五)儒家與人文精神
-
-
二、人間世之愛
-
(一)母愛
-
(二)父愛
-
(三)兄弟姐妹之愛
-
(四)朋輩友情
-
(五)鶼鰈之情
-
(六)愛國與民族感情
-
(七)鄉土情誼
-
(八)人與動物間的互愛
-
(九)藝術的狂飆
-
(十)形上神秘之情
-
(十一)其他
-
-
-
第四章 戀戀風塵
-
一、愛情神話
-
(一)維納斯的降生
-
(二)邱比特與賽姬
-
-
二、解構愛情
-
(一)迷醉
-
(二)初吻
-
(三)褪色
-
(四)冷漠
-
(五)性中樞
-
(六)墨鏡
-
(七)男女攻防
-
(八)同情
-
(九)受創
-
(十)不再戀愛
-
(十一)夜照亮了夜
-
(十二)訴說
-
(十三)爭吵
-
(十四)緣分感
-
(十五)相思
-
(十六)犯賤
-
(十七)忘不了
-
(十八)哭泣
-
(十九)一夜情
-
(二十)避風港
-
(二十一)嫉妒
-
-
- 後記 張愛玲論「愛的盲點」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