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具有頗為鮮明的獨特性——有關鍵概念的釐析,有對知青歷史的回顧,更有對知青文學從不同時期到不同類型的作家作品進行的精心選擇、重點介紹及深入剖析。除了重視名家名作,亦關注業餘作者的回憶錄及網路文章等民間敘事。既盡量做到「回歸歷史」、「維持原貌」地陳述有關史料及作品,也適當表達作者的個人見解以及對有關重要問題的深入思考與評述。概言之,本書內容豐富、史料翔實,線索清楚、記述簡潔,夾敘夾議、史論相交,在文學史實的陳述中,交融著作者的獨到見解。相信既適合作為課程教科書,亦適合作為研究參考書,還適合作為文史愛好者的有益讀本。
王力堅,原籍廣西博白,國籍新加坡。1955年生,文革中曾有多年知青經歷,文革後考進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先後獲得文學學士及碩士學位,之後到深圳教育學院中文系任教。
1990年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3年完成博士論文,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逾10年,現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出版專書有《六朝唯美詩學》、《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新加坡客家會館與文化研究》、《清代文學跨域研究》等11部,並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新加坡、美國、義大利等地刊物發表過學術論文逾百篇。
- 增訂版前言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概念的釐析與選題的意義
-
一、概念的釐析
-
二、選題的意義
-
-
第二節 知青歷史回顧
-
一、1955-1966:醖釀
-
二、1967-1970:狂飆
-
三、1971-1977:洪流
-
四、1978-1980:退潮
-
-
-
第二章 彩虹的誘惑—文革前的知青題材文學
-
第一節 時代與代表作
-
第二節 作品的社會效果
-
-
第三章 矯作的激情—文革中的官方知青文學
-
《崢嶸歲月》/《農場的春天》/《邊疆的主人》/《征途》/《劍河浪》/《分界線》/〈理想之歌〉/〈展翅篇〉
-
-
第四章 潛運的地火—文革中的知青地下文學(一)
-
第一節 知青中的讀書風氣
-
第二節 詩歌創作
-
-
第五章 潛運的地火—文革中的知青地下文學(二)
-
第一節 流行歌曲(歌詞)創作
-
第二節 小說與散文創作
-
-
第六章 傷痕與控訴—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一)
-
盧新華〈傷痕〉/ 竹林《生活的路》/ 孔捷生〈在小河那邊〉/葉辛《蹉跎歲月》/甘鐵生〈聚會〉/陳村〈藍旗〉
-
-
第七章 彷徨與反思—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二)
-
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張抗抗〈白罌粟〉/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孔捷生〈南方的岸〉/鄧賢《天堂之門》
-
-
第八章 懷鄉與尋根—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三)
-
張承志〈黑駿馬〉/葉延濱〈乾媽〉/梅紹靜〈她就是那個梅〉/張曼菱〈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鍾阿城〈棋王〉/韓少功〈爸爸爸〉/鄭義〈老井〉/李銳《厚土》
-
-
第九章 人性與原欲—新時期的知青文學(四)
-
王安憶〈崗上的世紀〉/鐵凝〈麥秸垛〉/老鬼《血色黃昏》/王小波〈黃金時代〉/嚴歌苓《天浴》/更的的《魚掛到臭,貓叫到瘦》/林梓〈水魘〉
-
-
第十章 解構與顛覆—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五)
-
池莉〈懷念聲名狼藉的日子〉/林白《致一九七五》/韓東《紮根》/劉醒龍〈大樹還小〉/畢飛宇《平原》/李洱〈鬼子進村〉
-
-
第十一章 紀實與網路—新時期的知青文學(六)
-
「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叢書/鄧賢《中國知青夢》/「中國知青民間備忘文本」叢書/知青業餘作家寫的紀實文學作品/邢奇《老知青聊齋》/知青網路文學/胡發雲:走向民間,走向現實,走向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
-
-
第十二章 移民成長記憶—知青文學的特殊屬性
-
第一節 「移民」屬性
-
第二節 「成長」屬性
-
第三節 「記憶」屬性
-
-
第十三章 有關知青文學的質疑與爭議
-
第一節 知青理想主義的質疑與爭議
-
第二節 知青懺悔意識的質疑與爭議
-
第三節 知青話語權的質疑與爭議
-
-
第十四章 眾眼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多向度觀照
-
第一節 仰慕:城市文明的傳播者
-
第二節 感恩:知青老師的影響
-
第三節 糾結:家人與幹部的關注
-
第四節 缺憾與建言
-
- 參考書目
- 增訂版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140/AP.978986579237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