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恩典――代序
- 目次
- 圖片目次
- 表格目次
- 譜例目次
- 凡例
-
緒論
-
一 前言
-
二 南管音樂研究
-
(一)研究類型
-
(二)國際相關議題
-
-
三 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架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架構
-
-
-
第一章南管音樂概述
-
第一節 歷史
-
一 傳入臺灣之前
-
二 臺灣的發展概況
-
-
第二節 樂曲種類
-
一 「指」
-
二 「曲」
-
三 「譜」
-
-
第三節 樂隊樂器與合奏方式
-
第四節 記譜法
-
一 樂譜形式
-
二 音高與管門
-
三 琵琶指法與時值節奏
-
四 節拍記號
-
-
第五節 音樂特色
-
一 「指」的特色
-
二 「曲」的特色
-
三 「譜」的特色
-
四 「不斷聲」的美學
-
-
-
第二章南管的基本術語與概念
-
一 「管門」
-
二 「拍」與「拍法」
-
三 「大韵」
-
四 「門頭」
-
五 「滾門」
-
-
第三章南管「整絃」大會與「排門頭」
-
第一節 「整絃」大會與「排門頭」的傳統
-
一 「整絃」的程序
-
二 「整絃」的儀禮
-
三 「排門頭」的概念
-
四 一百零八「門頭」之說的意義
-
-
第二節 「排門頭」之概念與實際──實例舉隅
-
一 南聲社「郎君祭」的「整絃」大會
-
二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南管論壇」的「整絃」活動(2004)
-
三 「彰化市文化局南北管戲曲實驗班」的「南管整絃大會」(2004)
-
四 臺中縣沙鹿「合和藝苑」的「郎君祭暨整絃」(2005)
-
五 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南北管薪傳音樂會」(2009)
-
六 虛擬的「排門頭」案例──林秋華與林珀姬的「排門頭」
-
-
第三節 「整絃」與「排門頭」的變因
-
一 社會結構改變的事實
-
二 口述傳統式微的影響
-
三 文本的蒐集與校勘之需要
-
四 審美經驗的改變
-
-
第四節 南管大師一脈相承──吳再全與吳素霞父女
-
一 二十世紀優秀技藝的南管人
-
二 南管大師之一:吳再全
-
三 吳素霞
-
-
-
第四章「整絃」實例分析舉隅
-
第一節 第一部分──「指」
-
壹 「起指」(簫指)分析 §1〈月色卜落〉(【相思引】)
-
-
第二節 第二部分──「曲」
-
壹 「起曲」分析 §2〈對鏡梳妝〉 (【相思引】慢頭起)
-
貳 「落曲」分析 §3〈遙望情君〉 (【相思引】)
-
參 「過枝」分析 §4〈因見花開〉 (【相思引】過【錦板】)
-
肆 「落曲」分析 §5〈愁人怨長暝〉(【錦板】)
-
伍 「過枝」分析 §6〈心頭思想〉 (【錦板】過【福馬】)
-
陸 「落曲」分析 §7〈感謝公主〉 (【福馬郎】)
-
柒 「過枝」分析 §8〈自從前日〉(【福馬郎】過【雙閨】)
-
捌 「落曲」分析 §9〈荼蘼架〉 (【雙閨】)
-
玖 「煞曲」分析 §10〈勸哥哥〉 (【雙閨】(【剔銀燈】)帶慢尾
-
-
第三節 第三部分──「譜」
-
壹 「煞譜」分析 §11《梅花操》
-
-
第四節 結語
-
-
第五章 南管曲牌「大韵」的音樂學詮釋
-
第一節 吳素霞「示範性整絃」曲牌「大韵」的分布與類型
-
第二節 文類與曲式的「互文」──從詞曲傳統看南管曲牌「大韵」
-
一 「韵」與「調」
-
二 「板」與「拍」
-
三 「曲牌」與「門頭」
-
四 「聲調」及「韵協」
-
五 「字數」、「句法」與「音節形式」
-
六 「泛聲」
-
七 調式系統與跨文化比較
-
-
第三節 音樂系統的跨文化比較
-
一 亞洲音樂交流史──「前景」(foreground)
-
二 亞洲音樂理論與樂曲的交流──「中景」(middleground)
-
三 南管曲牌「大韵」VS亞洲共同的「旋律型」創作現象──「背景」(background)
-
-
-
第六章結論
-
一 「韵」與「調」的關聯
-
二 「板」與「拍」的重要性
-
三 「曲牌」與「門頭」
-
四 「聲調」及「韵協」
-
五 「字數」、「句法」
-
六 「泛聲」
-
七 「大韻」的調式系統運作
-
八 大韻是內在俱足的音樂系統
-
-
附錄
-
附錄一 各音區記譜音符與唱名、音高及拼音對照表
-
附錄二 南管琵琶指法記號與時值對照表
-
附錄三 南管琵琶指法說明表
-
附錄四 散曲宮調結音分析統計表
-
附錄五 呂錘寬蒐集、校勘、分析之南管「曲」目錄
-
-
參考資料
-
中文書目
-
敦煌考古文獻
-
英文參考資料
-
樂譜
-
Discography
-
Arab-Eastern
-
North Africa
-
-
學位論文
-
專案計畫
-
-
索引
-
中文索引
-
英文索引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