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一種獨立論述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700995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序—關於「獨立」論述
  • 01 電影筆記
    • 何謂秘密?論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 愛慾(S)的介面(s)王家衛的《手》
    • 知曉是枝裕和
    • 恬靜的批判者—是枝裕和
    • 一天的「步いても」—《橫山家之味》
    • 矩陣中的氣息:充氣與呼吸之間的流變試論是枝裕和的影像技術
    • 白色的黑夜與電影的齒痕從德萊葉到拉斯.馮.提爾
    • 作為Prozac的電影《在黑暗中漫舞》的100×n
    • 終結的歷史與待續的故事論《魔洛神》中的幾種「藝術」對話
    • 流放的聲音從《生命輓歌》談蘇古諾夫的樂聲
    • 李相日的《69》:布萊希特的私生子—不革命無罪.但很無聊
    • 忘懷的技術與愛的世界觀宮藤官九郎的電影語言
    • 一項狂歡技術.而非無謂《午夜駭嗑浪人》的瘋狂力量
    • 絕對的愛=絕對的腐化—《湖畔殺人事件》
    • 生產性影像的流轉《喜劇之王》演出的香港電影
    • 殖民記憶的電影手法速記彭浩翔的《伊莎貝拉》
    • 沒有流星的日子
    • 珈琲の味侯導電影的「時光」之城
    • 用影像訴說轉變—讓影片成為商品:從侯導《最好的時光》說起
    • 《楊德昌》的台灣寓言運用妄想症批判法的儒者
    • 當代專家的無責任狀態 從《寶島曼波》說起
    • 交易鏈與東部主義淺談《流浪神狗人》
    • 你我的距離淺談《不能沒有你》的個人觀後感
  • 02 當代野調
    • 記思—
      • 新感性:「可愛」與「放空」作為一種氣象生理學
      • 微型感性:概述新感性的社會性
      • 行為(動)如何可能?無器官身體的「思維-身體」
      • 動態類比與微分數位—台灣的影像創作變形記
      • 當代藝術中的位址奇觀:災難抑或火星
      • 影像藝術的「在場」之術消費現實與虛構未來的拉扯
      • 藝術行動中的「後-地方」與認同
      • 從外掛的策展到「外掛-地方性」
    • 記事—
      • 政治的影像
      • V2的「新媒體-行動劇」
      • 嗆展與共 ManifExpo-en-commun關於零八五月展潮的藝術政治
      • 「意淫」如何成為「數位」的政治性工具簡述【假動作3】的微型技術
      • 科技時代的倖存之味 林冠名與果凍時代
      • 無實驗的時代與經驗的創造:徘徊在自由廣場與北美館之間的年輕創作者
      • 尋找缺席者的十年 五次雙年展的後殖文本
      • 「負心漢」的白爛秀:以生活為名對「自我」宣戰
      • 藝術公民:從身份到文件 論【台灣當代藝術文件】展
      • 「抬頭」考:記【抬頭一看,生活裡沒有任何美好的事】特展
    • 記人—
      • 流浪者的陸塊:淺談莊普的「賭徒-藝術家」與「藝術家-詩人」
      • 斷裂,以視線結構作為策略的影像 自陳界仁作品漫漶而出的影像經驗
      • 從陳界仁錄像展看影像的問題化
      • 感性分配下的健康幸福 從【美哉台灣】論對於白內障式觀看的抵抗
      • 錯位的影像本體論:電影與影像—藝術的分歧 從王俊傑的《微生物學協會:狀態計畫II》談起
      • 無人房間:數位影像中的無人稱觀看 論王俊傑的【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
      • 存在的抽象之眼 試論袁廣鳴的「生命-影像」
      • 酒神的電影景域 初探吳天章的影像佈署
      • 成人童書的觀看問題 論姚瑞中的「生成-攝影」(becoming-photo)
      • 穿梭內外的身體工程 論潘大謙的慾望「熱燃機」
      • 價值的重力學 論涂維政的文明考古學
      • 「作者政治」、「巴洛克式」作者與「作者性人物」關於幾個台灣當代錄像個展:王雅慧、曾御欽、郭奕臣
      • 流變為充氣娃娃的新藝術主體 從蘇育賢的藝術解域談起
      • 蘇光光(蘇育賢)的珍珠白:在Youtube上找得到—「宣稱自由」的「設計-藝術」
      • 浮游於表面的調焦狀態 從【很膚淺】個展論疑世代的對話性
      • 面具與處女膜 論余政達的微型感性政治
      • 猥褻技術下的一種純真 張立人-K's Art【Irdina】個展
      • 日常的紀錄與虛構 論莊凱宇的【光景】系列
      • 沒有眼神的慶典 論陳敬元在政治中的不適
  • 03 劇場與運動
    • 新感官主義的政治劇場 記托瑪斯.歐斯特麥耶
    • 蒙太奇式的無盡對話 論莎夏.瓦茲的《Dialoge'99》
    • 身體記憶的活體實驗 論莎夏.瓦茲的《軀體》(Körper)
    • 海納.穆勒的政治劇場I 歷史性-政治性
    • 海納.穆勒的政治劇場II 等待影像的文本
    • 等待並非等待什麼 Luc Bondy導演的《等待果陀「中」》
    • 旅行的靈魂:一種地形學的運動 今天,因為《熱情馬祖卡》
    • 藝術是時代的鏡子 愛蘭妮.卡蘭德若與影像
    • 哈姆雷特的鏡子:To dance, or not to dance.
  • 04 不只我
    • 我—
      • 為何1929?
      • 與雷的另一段對話
      • 我如何成為一個問題
      • 阮玲玉的遺言:人言可畏
      • 又是複雜的一天
      • 整整三年
    • 批—
      • 盲目的科學性:四五年級生給台灣的禮物
      • 觀察
      • 被殖民者的崇高「框架」
      • 台灣選舉的1001招:真相的爆炸
      • 永遠沒有勝算的選舉
      • 政治鬥爭抑或民主意識?
      • 台大校長的道歉與「自私」的種子
      • 威權復辟???
      • 失去容貌的警察:法西斯的晨曦
      • 蘋果之歌的分享 與專業警察的無知
      • 靠悲如何公共化
      • 關於320與臥底的二三事
    • 與—
      • 苔客宣言:Nollywood全台在地戰鬥營—以後,創作課的想像
      • 哪裡屋之狡兔三窟
      • 慾火鳳凰或者愛
      • Nori(lly)Cercle的開端
      • 多樣性與表現性
      • 「我們」的訴求
      • 土撥鼠00
      • 後地方與當前的處境
      • 台灣語法1:示意「不希望⋯⋯」的科學性
      • 台灣語法2:「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 台灣語法3:「這只是內耗,無效啦」
    • 課—
      • 碎形思考
      • 關於身體 前言
      • 關於身體(一)
      • 關於身體(二)
      • 關於身體(三)
      • 關於身體(四)
      • 身體的出發點
      • 身體與瞬間即逝的哲學
      • 建築、身體與社會性
      • 關於丹托一文的再思考
      • 媒材的再思考
    • 觀—
      • 科技人與影像當代性
      • 政治性的說明
      • 屬於楊德昌的夜晚
      • 張乃文的【不是東西】
      • 116事變的啟示:書中自有哪裡屋
      • 慾照事件
      • 「小屋」的未來
      • 致謝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