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日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傳媒大國」。
日本媒體間的競爭雖然激烈,但其報導模式、評論態度、新聞價值的判斷與取捨、版面的策劃與欄目的「劃一性」,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這種「劃一性」特徵,再加上各大報紙及各電視台狂轟濫炸式(日本人稱之為「集中豪雨」式)的、傾向於煽情渲染式的激情報導手法,使得日本國內話題和熱潮接連不斷地出現。讓人不由得產生如下疑問:日本的大眾傳媒能否正確傳達世界(特別是亞洲)的真相?
有關日本傳媒對亞洲的報導,存在著兩個層次的問題。
其一是和日本傳媒所具有的特質分不開的,亞洲報導是日本大眾傳媒的構成部分,因此日本媒體報導所具有的特徵和傾向也就會反映在亞洲報導?。亞洲報導的問題可以說是日本大眾傳媒報導問題的一個縮影。
其二是戰後日本大眾傳媒的亞洲報導所特有的問題,這個問題既關係到日本傳媒將亞洲報導置於何等位置,也與大眾媒體對亞洲的視點有關。除了越南戰爭等特殊問題的報導外,二次大戰後日本對亞洲報導的重點,與其說是向受眾介紹各國的實際情況和加深其理解,不如說是偏重於日本的 「國家利益」,或者與日本企業及日本人密切相關的問題。
日本媒體間的競爭雖然激烈,但其報導模式、評論態度、新聞價值的判斷與取捨、版面的策劃與欄目的「劃一性」,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這種「劃一性」特徵,再加上各大報紙及各電視台狂轟濫炸式(日本人稱之為「集中豪雨」式)的、傾向於煽情渲染式的激情報導手法,使得日本國內話題和熱潮接連不斷地出現。讓人不由得產生如下疑問:日本的大眾傳媒能否正確傳達世界(特別是亞洲)的真相?
有關日本傳媒對亞洲的報導,存在著兩個層次的問題。
其一是和日本傳媒所具有的特質分不開的,亞洲報導是日本大眾傳媒的構成部分,因此日本媒體報導所具有的特徵和傾向也就會反映在亞洲報導?。亞洲報導的問題可以說是日本大眾傳媒報導問題的一個縮影。
其二是戰後日本大眾傳媒的亞洲報導所特有的問題,這個問題既關係到日本傳媒將亞洲報導置於何等位置,也與大眾媒體對亞洲的視點有關。除了越南戰爭等特殊問題的報導外,二次大戰後日本對亞洲報導的重點,與其說是向受眾介紹各國的實際情況和加深其理解,不如說是偏重於日本的 「國家利益」,或者與日本企業及日本人密切相關的問題。
- 出版緣起:為優質新聞與傑出記者而努力
- 推薦序:日本有亞洲嗎? - 陳芳明
- 自序:我在日本怎麼摸索析聞學的道路
- 總論:日本的亞洲報導往何處去?
-
第一部分 日本的亞洲報導與亞洲論
-
第一章 日本大眾傳媒東南亞報導的特徵與基調
-
一、戰前報導的背景和特徵
-
二、戰後報導的背景和特徵
-
-
第二章 日本戰前「南方報導」與戰後「東南亞報導」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
一、戰前「南方報導」的任務及其旗手
-
二、戰後「東南亞報導」的空白期與特徵
-
三、小結
-
-
第三章 戰後日本的華僑與華人論 - 日本傳媒與專家論調分析
-
一、「華僑論」無法打破框框的背景與因素
-
二、20世紀70年代以後「華僑論」的特徵
-
三、後冷戰的「中華勢力論」與「華僑、華人論」
-
-
第四章 從留學生問題報導看日本傳媒的「內部國際化」觀
-
一、「10萬名留學生計畫」提出的背景
-
二、日圓增值與大眾傳媒報導
-
三、孟加拉青年「餓死事件」帶來的衝擊
-
四、營造「官民意體的救援氛圍」
-
五、「王小玲事件」和「上海事件」之後的媒體報導特徵
-
六、從「可憐論」到「出外掙錢論」
-
七、結束語 - 令人質疑的「內部國際化」報導態勢
-
-
<補記>
-
第五章 開國乎?鎖國乎? - 引發「國民大辯論」的外勞輸入問題
-
一、「國民大辯論」所論何事?
-
二、漠視戰前「強制勞工」與海外雄飛的史實
-
三、20世紀70年代 - 圍繞「研修生」制度的爭議
-
四、20世紀90年代 - 虛虛實實的「開國」與「鎖國」的爭議
-
五、傳媒報導與評論的傾向及特徵
-
六、小結:焦聚「研修生」所含的意義
-
<補記>
-
-
第六章 世紀之交的中日關係與日本輿論走向
-
壹、日本傳媒對江澤民訪日的反應
-
貳、日本傳媒對朱鎔基訪日的反應
-
-
-
第二部分 從亞洲看日本的變與不變
-
第七章 戰後日本的亞洲政策與日亞摩擦
-
一、戰後日本回返亞洲之過程與特徵
-
二、日本的對外政策與亞洲各國的反應
-
三、日本與亞洲各國的「史觀摩擦」
-
四、小結
-
-
第八章 從亞洲的角度看日本的「海外派兵」論 - 波斯灣危機與日本輿論動向分析
-
一、日本國內爭論的三個階段與三大主題
-
二、「聯合國和平合作法案」提出的背景
-
三、戰後「派兵論」的系譜分析
-
四、大眾傳媒的報導傾向與特徵
-
五、掃雷艇出航與亞洲的反應
-
-
第九章 從鼓吹「雁行論」到擔憂「日本虛無論」 - 「日本模式」的反思和啟示
-
一、引言
-
二、「泡沫經濟」破滅後呈現的問題與後遣症
-
三、亞洲金融危機與「日本責任」論
-
-
第十章 日本的「常任理事國夢」與輿論誘導
-
一、輿論宣傳三大基調
-
二、「大勢所趨」論造勢受挫
-
三、最大阻力來自美國
-
四、退而追逐「準常任」?
-
五、「爭常」造勢的虛虛實實
-
-
第十一章 從「小泉現象」看日本政治的變與不變
-
一、「小泉劇場」賣座之背景
-
二、小泉與「抵抗派」的默契與變化
-
三、小泉孤注一擲的前前後後
-
四、自民黨果真成了「改革政黨」?
-
五、神聖選票往何處投?
-
六、「小泉現象」背後的政治土壤與氣候
-
-
-
第三部分 〔座談〕日本與亞洲.世界的對話與溝通
-
外國記者眼中的日本及日本報章
-
亞洲眼中的日本、日本眼中的亞洲 - 什麼是真正的國際性
-
日本的亞洲報導 亞洲的日本報導
-
-
第四部分 〔時評〕從安倍、福田政權到麻生內閣
-
「安倍風箏」是怎樣騰空飄揚的?
-
日本決策者眼中的「中國崛起」
-
日本究竟將往何處去? - 從福田插曲到安倍偷拜「軍神」
-
日本新相安倍為何急於訪問中韓
-
融冰之旅乎?薄冰之行乎?
-
日本對華態度之「調溫」與輿論導向
-
日本修憲聲中看中曾根哲學與史觀
-
日本修憲聲中再談中曾根的政治哲學
-
誰該為不成熟的安倍政權負責? - 寫在呼之欲出的福田政權誕生前夕
-
如何解讀福田的「背水一戰內閣」?
-
如何解讀福田的「迎春之旅」 - 接受《參考消息》訪談
-
日本傳媒怎樣幫福田打牌?
-
日本傳媒如何解讀中日新關係
-
再談日本傳媒對中日關係的解讀
-
日本為何錯誤解讀軍機赴華事件
-
日本傳媒奧運報導何以「雜音」多?
-
福田首相為何唐突棄甲而逃?
-
日本首相爭奪戰只是一場戲
-
麻生拜相與日本走向
-
中日兩國民間情感何以落差大? - 兼論2008年中日的相互報導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