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你是什麼派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861228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白色書簡」:作者以書信體方式,訴說寄情,抒發大時代下對自身環境與時局的雜感。第二輯「文史書評」:爬梳國內外經典文史書籍,撰寫個人心得及體悟。第三輯「西藏書簡」:作者對於西藏,尤其藏族作家等作品之隨筆想法。最後一部分「安坑雜感」:收錄作者近年發表之隨筆手記。
  長年從事台灣民眾史的調查、研究與寫作工作的藍博州,在主觀的感情上,對於左派的歷史人物有著階級上的認同感。然而,隨著閱歷的增廣與思想的提高,作者也越來越深刻地體認到一種歷史的現實:那就是,擺在歷史的長河來看,一個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也許會因為認識的不同而有「左派」、「右派」之分;但是,當時移事往,歷史的現實卻告訴我們,在嚴酷的政治壓力與利益誘惑下,「左派」可以轉向,「右派」更可以逢迎,沒有絕對的立場,只有追溯歷史的真相的使命。
  五O年代的台灣歷史,因為政治禁忌而籠罩在重重迷霧中,藍博洲用大半輩子的時間,採訪、探索關於二二八事件與五O白色恐怖這段遺漏不全的歷史。在作者二十餘年台灣民眾史的採寫生涯中,越接近歷史,越是深刻對照正在發生的每件時事,諸如:政治時局詭譎的「兩國論」、與民眾生活相關的「九二一大地震」等……歷史往往成為「人類行為再製」,最佳的參閱與反思。透過與摯友的書信往返;閱讀文史書籍;以及走訪西藏與台灣文學前輩的故鄉,反覆爬梳史料與經典,一磚一瓦建構起那些被歷史遺漏的片段,更帶著深刻的反思與展望。
本書特色
  長年從事台灣民眾史的調查、研究與寫作工作的作者藍博州,隨著閱歷的增廣與思想的提高,越來越深刻地體認到一種歷史的現實:那就是,擺在歷史的長河來看,一個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也許會因為認識的不同而有「左派」、「右派」之分;但是,當時移事往,歷史的現實卻告訴我們,在嚴酷的政治壓力與利益誘惑下,「左派」可以轉向,「右派」更可以逢迎,沒有絕對的立場,只有追溯歷史的真相的使命。尤其當時局一貫的以派系省籍作為彼此絕對的立場區分時,回顧歷史變成最重要的反思與課題。作者藍博洲自一九九九年,應《人間》總編陳映真先生之邀,著手研究調查二二八事件,自此便義無反顧走入台灣民眾史。
  本書透過與摯友的書信往返;閱讀中外文史書籍、影像(如: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記事、《柏陽回憶錄》、《俄羅斯紀行》等……);以及走訪西藏與台灣文學前輩的故鄉,反覆爬梳史料與經典,一磚一瓦建構起那些被歷史遺漏的片段,更帶著深刻的反思與展望。
  書中,作者寫給摯友的信:「阿里,你說這是不是一種悲哀呢?曾經無所不談的你我,就像島上狹窄的知識圈一般,僅僅因為後來對台灣歷史認識的不同,竟然可以讓你我相交十年的友情生份起來……!由於心情始終無法平靜下來看書或寫稿,我於是走到屋外散步;我看到昨日還是青黃一片的稻田,已經在割稻機一個早上的操作之後光禿了……」、「太多的意識形態的偏執,使得島上的人們(尤其是我們這種讀過幾本書的小知識份子)喪失了真誠對待的誠懇與勇氣!僅僅因為「左」與「右」或「統」與「獨」的立場分岐,就可以讓人們不經科學論辯而鬥得你死我活!你我的友情不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情緒下逐漸疏遠的嗎…」
  知名導演侯孝賢曾這樣評價藍博洲的工作:「歷史就是要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大牛頭犬。凡記下的就存在,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歷史之眼嗎?我無法想像,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 輯一:白色書簡
    • 滄桑十年
    • 迷霧般的歷史
    • 線索
    • 卅四年又七個月
    • 空心菜
    • 身份
    • 暗夜的恐怖
    • 槍決紀錄
    • 白色的恐怖
    • 禿鷹
    • 十月十四日
    • 轉向或非轉門
    • 青春的十月
    • 巨人
    • 煎熬與勝利
    • 尋找藍明谷
    • 喧鬧與寂寞
    • 開故舊檔
    • 歷史的失落與還原
    • 作為弦子的父親
    • 匪諜的孩子
    • 認賊作父
    • 小劇場的革瓦拉
  • 輯二:西藏書簡
    • 從雅里藏布江畔發出的簡訊
    • 祁連山下
    • 藏族作家的寫作
    • 廁所
  • 輯三:文史書評
    • 重新認識民族的災難--評介《柏陽回憶錄》
    • 歷史的智慧--《一九五○仲夏的馬場町》圖片集
    • 臺灣人啊!--評《我啊!--一個臺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
    • 階級的集體記憶--簡禎的《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
    • 冷戰年代的唐吉訶德--史坦貝克的《俄羅斯紀行》
    • 歷史的漏洞--序《王詩瑕全集》的重新出版
    • 小說的故蒙--赫賽的《車輪下》
    • 美濃‧笠山--鍾理和的文學現埸
    • 以想像為根據的民族主義--藤井省三的《臺灣文學這一百年》
    • 麥子不死--商學之前與之後
    • 相逢一笑氓恩仇--鄭鴻生的〈臺灣人如何再做中國人〉讀後隨想
    • 因為人只能死一次--序紀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
  • 輯四:時事雜感
    • 逼想青年岩里政男的時代
    • 誰在馬埸阿吶喊?
    • 為了選票的紀念
    • 風雨阿旦山
    • 亞細亞的孤兒
    • 旋風過後
    • 十月
    • 渡盡劫波兄弟在
  • 代後記
    • 你是什麼派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