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對選出香港最具權力的政治領袖之制度作深入研究。兩位作者仔細調查800人選舉委員會以及自1996年以來所有特首選舉、任命的歷史。作者亦討論了選舉委員會對香港和中國的深層意義。書中其中一個重點為按照憲法及人權標準以法律角度分析現時制度。本書緊貼現時社會上有關2012年這中途站該如何改革以達至2017年普選的討論。兩位作者認為,若普選得以落實,選舉委員會可作為特首選舉的提名委員會。根據憲法標準,該委員會需要由足夠的選民選出,使其在社會上有代表性,而提名門檻亦不應設下過多限制令廣大選民無真正選擇。
正當香港政制邁向普選,本書就現行制度如何發展至以普選為基礎及符合憲法原則及標準,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為政治和法律的學者和學生提供了認識未來政制發展的歷史基礎。
正當香港政制邁向普選,本書就現行制度如何發展至以普選為基礎及符合憲法原則及標準,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為政治和法律的學者和學生提供了認識未來政制發展的歷史基礎。
- 前言
-
序
-
第一章 導言
-
第二章 選舉委員會的歷史與發展
-
第三章 選舉委員會於香港及中國內地的意義
-
第四章 選舉委員會的委員選舉制度
-
第五章 選出行政長官的制度
-
第六章 總結與反思
-
後記
-
- 簡稱列表
- 附錄1 主要事件年表
- 附錄2 1996至2006年間推選委員會╱選舉委員會的委員數目
- 附錄3 1998至2006年間選舉委員會各界別分組的委員數目
- 附錄4 選舉委員會各界別分組的歷史和介紹
- 附錄5 選舉委員會已登記的個人及團體投票人數目(1998至2006年)
- 附錄6 2006年選舉委員會投票人的產生辦法
- 附錄7 2006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中所採用個人、團體及混合投票方法的界別分組
- 附錄8 2006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個人、團體及混合投票方式的比例
- 附錄9 2006年各界別分組的委員席位及投票人數比例
- 附錄10 1996年推選委員會成員名單
- 附錄11 1998年選舉委員會成員名單
- 附錄12 2000年選舉委員會成員名單
- 附錄13 2006年選舉委員會成員名單
- 附錄14 2006年選舉委員會各界別分組委員的性別與年齡
- 附錄15 2006年選舉委員會各界別委員的政治聯繫
- 附錄16 2000及2006 年選舉委員會委員的政黨背景
- 附錄17 2000至2006 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及補選的詳情
- 附錄18 2000及2006 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的詳情(以界別劃分)
- 附錄19 2000及2006 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的詳情(以界別分組投票人類別劃分)
- 附錄20 2000至2006年功能組別和選舉委員會選舉投票率的比較
- 附錄21 2006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席位分配(根據界別分組大小)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