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
本書以「女性?國族」、「政治?情慾」的對照方式重新詮釋張愛玲《秧歌》與《赤地之戀》,展現其中的女性書寫。再以「從《十八春》到《半生緣》」、「從《金鎖記》到《怨女》」為題,細部比較改寫前後的表現差異,挖掘作品的女性聲音。同時配合張愛玲的散文與傳記,及家世背景、時代環境、殖民文化等外緣因素來追溯她的成長歷程反映在小說中的痕跡。書中並引用女性主義理論探討小說的細節描述、情慾書寫、母女關係、女性意識等情節,解讀張愛玲其人與主流文學對立的邊緣敘述。
- 自序 - 回首來時路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回顧張愛玲的研究
-
第二節 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
-
-
第二章 《秧歌》的女性/國族敘述
-
第一節 疏離的女性形象
-
第二節 女性/國族的雙重敘述
-
一 顧岡 - 男性˙歷史˙國族論述
-
二 月香 - 女性˙飢餓˙細節描述
-
-
第三節 冷筆之下的女性悲情
-
-
第三章 《赤地之戀》的政治/情慾書寫
-
第一節 外緣問題的釐清
-
第二節 赤地的出走與流放
-
第三節 政治/情慾的雙重敘述
-
一 土改˙農村˙二妞/黃緝
-
二 抗美援朝/三反˙城市˙戈珊
-
-
第四節 歷劫之後的「回歸」
-
-
第四章 從《十八春》到《半生緣》
-
第一節 結束鉛華,走向通俗
-
第二節 從《十八春》到《半生緣》
-
一 曼楨受難過程的改寫
-
二 洗刷叔惠新中國的英雄形象
-
三 政治佐料的剔除
-
四 《十八春》解放後的歡樂場景V.S《半生緣》回國後的滄桑變化
-
五 從群眾改革走向孤獨人生
-
-
第三節 重寫「重逢」的女性聲音
-
-
第五章 從《金鎖記》到《怨女》
-
第一節 哀樂中年,舊作新魂
-
第二節 從《金鎖記》到《怨女》
-
一 敘述時間、主人翁出場之差異性
-
二 《金鎖記》姜季澤V.S《怨女》姚三爺
-
三 比較敘舊情的場景與意象
-
四 《金鎖記》的母女世界V.S 《怨女》的母子關係
-
五 結尾的差異性
-
-
第三節 二十年的「怨女」情結
-
- 第六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