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杜詩繫年考論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739747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文以考據論述作為研究方法,嘗試考論杜甫詩歌之繫年,略及詩歌創作地點,並依創作之年月地點編排杜詩,考訂糾謬;藉由杜詩時地之約略排纘,鉤稽杜甫生平重要之行?,從而編次杜甫年譜簡表。
  • 緒論
    • 一 研究對象、動機與目的
    • 二 學術脈絡—杜詩繫年的五種表現形式
    • 三 杜詩繫年、年譜與解讀
    • 四 研究方法
  • 凡例
  • 繫年考論
  • 開元年間
    • 〈登兖州城樓〉
    • 〈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隄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 天寶年間
    • 〈 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於我太夫人堂下壘土為山,一匱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諸焚香瓷甌,甌甚安矣。旁植慈竹,蓋茲數峯,嶔岑嬋娟,宛有塵外致。乃不知興之所至,而作是詩〉(又名〈假山〉)
    •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
    •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
    • 〈兵車行〉
    • 〈病後過王倚飲贈歌〉
    • 〈杜位宅守歲〉
    • 〈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國輔、休烈〉
    •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 〈送韋書記赴安西〉
    • 〈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
    • 〈麗人行〉
    • 〈渼陂行〉
    • 〈贈田九判官梁丘〉
    • 〈贈獻納起居田舍人澄〉
    • 〈醉時歌〉
    • 〈官定後戲贈〉
    •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
    •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 至德年間
    • 〈月夜〉
    • 〈哀王孫〉
    • 〈悲陳陶〉
    • 〈元日寄韋氏妹〉
    • 〈塞蘆子〉
    • 〈憶幼子〉
    • 〈雨過蘇端〉
    • 〈喜晴〉
    • 〈鄭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
    • 〈喜達行在所三首〉
    •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
    • 〈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防禦判官〉
    • 〈得家書〉
    • 〈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 〈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
    • 〈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
    •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
    • 〈奉贈嚴八閤老〉
    • 〈留別賈、嚴二閤老兩院補闕〉
    • 〈晚行口號〉
    • 〈九成宮〉
    • 〈徒步歸行〉
    • 〈玉華宮〉
    • 〈羌村三首〉
    • 〈北征〉
    •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
    • 〈收京三首〉
    • 〈 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於詩〉
    • 〈臘日〉
    • 〈彭衙行〉
  • 乾元年間
    •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 〈紫宸殿退朝口號〉
    • 〈送賈閤老出汝州〉
    • 〈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
    • 〈曲江二首〉
    • 〈曲江對酒〉
    •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 〈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遊此縣,於許生處乞瓦棺寺維摩圖樣,志諸篇末〉
    • 〈送李校書二十六韻〉
    • 〈偪側行贈畢四曜〉
    • 〈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
    • 〈端午日賜衣〉
    • 〈奉贈王中允維〉
    •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 〈題鄭縣亭子〉
    • 〈望岳〉(西岳崚嶒竦處尊)
    •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
    • 〈遣興三首〉(我今日夜憂)
    • 〈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閤老、兩院故人二首〉
    • 〈 路逢襄陽楊少府入城,戲呈楊四員外綰〉
    • 〈李鄠縣丈人胡馬行〉
    • 〈觀兵〉
    • 〈不歸〉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關吏〉
    • 〈新婚別〉
    • 〈垂老別〉
    • 〈無家別〉
    • 〈夏日歎〉
    • 〈立秋後題〉
    • 〈貽阮隱居昉〉
    • 〈遣興三首〉(下馬古戰場)
    • 〈留花門〉
    • 〈夢李白二首〉
    • 〈秦州雜詩二十首〉
    • 〈赤谷西崦人家〉
    • 〈示姪佐〉
    • 〈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
    • 〈 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
    •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
    • 〈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閤老五十韻〉
    • 〈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
    • 〈太平寺泉眼〉
    • 〈即事〉(聞道花門破)
    • 〈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
    • 〈別贊上人〉
    • 〈發秦州〉
    • 〈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 〈萬丈潭〉
    • 〈發同谷縣〉
  • 上元年間
    • 〈贈高使君相贈〉
    • 〈卜居〉(浣花溪水水西頭)
    • 〈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遺營草堂貲〉
    • 〈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
    • 〈堂成〉
    • 〈蜀相〉
    • 〈恨別〉
    •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適一絕〉
    • 〈奉簡高三十五使君〉
    • 〈建都十二韻〉
    • 〈雲山〉
    • 〈石鏡〉
    • 〈琴臺〉
    • 〈石笋行〉
    • 〈石犀行〉
    • 〈散愁二首〉
    • 〈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
    • 〈遊修覺寺〉
    • 〈寄杜位〉(近聞寬法離新州)
    • 〈草堂即事〉
    • 〈贈虞十五司馬〉
    • 〈逢唐興劉主簿弟〉
  • 寶應年間
    • 〈嚴中丞枉駕見過〉
    •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
    • 〈大雨〉
    • 〈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
    •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 〈送嚴侍郎到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
    •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 〈光祿坂行〉
    • 〈九日登梓州城〉
    • 〈九日奉寄嚴大夫〉
    • 〈野望〉(金華山北涪水西)
    • 〈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
    • 〈陳拾遺故宅〉
    • 〈早發射洪縣南途中作〉
    •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 〈過郭代公故宅〉
    • 〈觀薛稷少保書畫壁〉
    • 〈通泉縣署壁後薛少保畫鶴〉
    • 〈陪王侍御宴通泉東山野亭〉
    • 〈漁陽〉
    • 〈去秋行〉
    • 〈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
    • 〈寄高適〉
    • 〈相從歌〉
  • 廣德年間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春日梓州登樓二首〉
    • 〈與嚴二歸奉禮別〉
    • 〈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兄〉
    • 〈奉寄別馬巴州〉
    • 〈題郪縣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
    • 〈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
    • 〈涪城縣香積寺官閣〉
    • 〈泛江送客〉
    • 〈上牛頭寺〉
    • 〈陪李梓州、王閬州、蘇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義寺〉
    • 〈上兜率寺〉
    • 〈行次鹽亭縣,聊題四韻,奉簡嚴遂州、蓬州二使君、咨議諸昆季〉
    • 〈倚杖〉
    • 〈惠義寺園送辛員外〉
    • 〈又送〉
    • 〈巴西驛亭觀江漲呈竇十五使君二首〉
    • 〈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錄事〉
    • 〈觀打魚歌〉
    • 〈越王樓歌〉
    • 〈海椶行〉
    • 〈陪王漢州留杜綿州泛房公西湖〉
    • 〈舟前小鵝兒〉
    • 〈喜雨〉(春旱天地昏)
    • 〈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
    • 〈陪章留後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
    • 〈章梓州水亭〉
    • 〈章梓州橘亭餞成都竇少尹〉
    •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
    • 〈九日〉
    • 〈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縣得昏字〉
    • 〈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 〈放船〉(送客蒼溪縣)
    • 〈發閬中〉
    • 〈薄遊〉
    • 〈警急〉
    • 〈西山三首〉
    • 〈巴山〉
    • 〈早花〉
    • 〈山寺〉(野寺根石壁)
    • 〈桃竹杖引贈章留後〉
    • 〈歲暮〉
    • 〈寄題江外草堂〉
    • 〈王命〉
    • 〈送李卿曄〉
    • 〈釋悶〉
    • 〈贈別賀蘭銛〉
    • 〈閬山歌〉
    • 〈巴西聞收京闕送班司馬入京〉
    • 〈收京〉
    • 〈城上〉
    • 〈傷春五首〉
    • 〈滕王亭子二首〉
    • 〈玉臺觀二首〉
    • 〈南池〉
    • 〈奉寄章十侍御〉
    • 〈奉待嚴大夫〉
    • 〈自閬州領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 〈別房太尉墓〉
    •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 〈草堂〉
    • 〈四松〉
    • 〈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
    • 〈登樓〉
    • 〈奉寄高常侍〉
    • 〈寄董卿嘉榮十韻〉
    • 〈立秋雨院中有作〉
    • 〈奉和軍城早秋〉
    • 〈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
    • 〈宿府〉
    • 〈到村〉
    • 〈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
    • 〈遣悶奉呈嚴鄭公二十韻〉
    • 〈嚴鄭公階下新松〉
    • 〈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 〈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 〈初冬〉
    • 〈至後〉
    • 〈憶昔二首〉
    • 〈軍中醉歌寄沈八劉叟〉
    • 〈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
    •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
  • 永泰年間
    • 〈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諸公〉
    • 〈營屋〉
    • 〈春日江村五首〉
    • 〈去蜀〉
    • 〈宿青溪驛奉懷張員外十五兄之緒〉
    • 〈狂歌行贈四兄〉
    • 〈宴戎州楊使君東樓〉
    • 〈渝州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
    • 〈哭嚴僕射歸櫬〉
    • 〈聞高常侍亡〉
    • 〈宴忠州使君姪宅〉
    • 〈禹廟〉
    •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
    • 〈雲安九日鄭十八攜酒陪諸公宴〉
    • 〈十二月一日三首〉
    • 〈將曉二首〉
  • 大曆年間
    • 〈水閣朝霽奉簡雲安嚴明府〉
    • 〈子規〉
    • 〈客居〉
    • 〈別蔡十四著作〉
    • 〈寄常徵君〉
    • 〈寄岑嘉州〉
    • 〈移居夔州作〉
    •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 〈客堂〉
    • 〈上白帝城〉
    • 〈上白帝城二首〉
    • 〈引水〉
    • 〈送殿中楊監赴蜀見相公〉
    • 〈黃草〉
    • 〈諸將五首〉
    •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
    • 〈西閣二首〉
    • 〈秋興八首〉
    • 〈峽口二首〉
    • 〈覽柏中丞兼子姪數人除官制詞,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載歌絲綸〉
    • 〈夜宿西閣曉呈元二十一曹長〉
    • 〈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
    • 〈閣夜〉
    • 〈瀼西寒望〉
    • 〈西閣曝日〉
    • 〈不離西閣二首〉
    • 〈 奉送蜀州柏二別駕將中丞命赴江陵,起居衛尚書太夫人,因示從弟行軍司馬位〉
    • 〈 崔評事弟許相迎,不到,應慮老夫見泥雨怯出,必愆佳期,走筆戲簡〉
    • 〈老病〉
    • 〈赤甲〉
    • 〈入宅三首〉
    • 〈卜居〉(歸羨遼東鶴)
    • 〈暮春〉
    • 〈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
    • 〈晚登瀼上堂〉
    • 〈江雨有懷鄭典設〉
    • 〈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
    •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 〈得舍弟觀書,自中都已達江陵。今茲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團圓可待,賦詩即事,情見乎詞〉
    • 〈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
    • 〈寄薛三郎中璩〉
    • 〈舍弟觀歸藍田迎新婦送示二首〉
    • 〈月三首〉
    • 〈季夏送鄉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
    •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 〈奉賀陽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鄧國太夫人〉
    • 〈園人送瓜〉
    • 〈上後園山腳〉
    • 〈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
    • 〈送李八秘書赴杜相公幕〉
    • 〈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
    • 〈八月十五日夜月二首〉
    • 〈十七夜對月〉
    • 〈復愁十二首〉
    • 〈九日五首〉
    • 〈傷秋〉
    • 〈柴門〉
    • 〈又上後園山腳〉
    • 〈甘林〉
    • 〈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目〉
    • 〈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別之澧、朗〉
    • 〈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
    • 〈秋野五首〉
    • 〈課小豎鋤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穢淨訖移牀三首〉
    • 〈小園〉
    •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
    • 〈簡吳郎司法〉
    • 〈東屯月夜〉
    • 〈暫往白帝復還東屯〉
    • 〈茅堂檢校收稻二首〉
    • 〈刈稻了詠懷〉
    • 〈雨四首〉
    • 〈雲〉
    • 〈夔府書懷四十韻〉
    • 〈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寄此二首〉
    • 〈夜雨〉
    • 〈送田四弟將軍將夔州柏中丞命,起居江陵節度使陽城郡王衛公幕〉
    • 〈大曆二年九月三十日〉
    • 〈十月一日〉
    • 〈東屯北崦〉
    • 〈孟冬〉
    •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 〈晚〉
    • 〈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
    • 〈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茅屋二首〉
    • 〈白帝城樓〉
    •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
    • 〈寄裴施州〉
    • 〈寫懷二首〉
    • 〈白帝樓〉
    •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 〈前苦寒行二首〉
    • 〈後苦寒行二首〉
    • 〈寒雨朝行視園樹〉
    • 〈諸葛廟〉
    • 〈陪諸公上白帝城頭宴越公堂之上〉
    • 〈奉寄李十五秘書文嶷二首〉
    • 〈贈李十五丈別〉
    • 〈謁先主廟〉
    • 〈白帝城最高樓〉
    • 〈八陣圖〉
    • 〈古柏行〉
    • 〈遠懷舍弟穎、觀等〉
    • 〈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
    • 〈將別巫峽贈南卿兄瀼西果園四十畝〉
    • 〈巫山縣汾州唐十八使君弟宴別,兼諸公攜酒樂相送,率題小詩留於屋壁〉
    • 〈春夜峽州田侍御長史津亭留宴〉
    • 〈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
    • 〈泊松滋江亭〉
    • 〈乘雨入行軍六弟宅〉
    • 〈宴胡侍御書堂〉
    • 〈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
    • 〈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後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
    • 〈暮春陪李尚書李中丞過鄭監湖亭泛舟得過字韻〉
    •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 〈歸雁〉(聞道今春雁)
    • 〈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 〈江陵節度使陽城郡王新樓成,王請嚴侍御判官賦七字句同作〉
    •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
    • 〈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德敘懷,斐然之作三十韻〉
    • 〈哭李尚書之芳〉
    •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
    • 〈移居公安敬贈衛大郎鈞〉
    • 〈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
    • 〈公安縣懷古〉
    • 〈移居公安山館〉
    •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晉肅入蜀,余下沔鄂〉
    • 〈留別公安太易沙門〉
    • 〈曉發公安〉
    • 〈發劉郎浦〉
    • 〈歲晏行〉
    • 〈泊岳陽城下〉
    • 〈登岳陽樓〉
    •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 〈過南嶽入洞庭湖〉
    • 〈宿青草湖〉
    • 〈宿白沙驛〉
    • 〈湘夫人祠〉
    • 〈祠南夕望〉
    • 〈入喬口〉
    • 〈銅官渚守風〉
    • 〈北風〉(春生南國瘴)
    • 〈清明二首〉
    • 〈發潭州〉
    • 〈宿鑿石浦〉
    • 〈過津口〉
    • 〈次空靈岸〉
    • 〈宿花石戍〉
    • 〈次晚洲〉
    • 〈望嶽〉(南嶽配朱鳥)
    •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廣州〉
    • 〈奉送韋中丞之晉赴湖南〉
    • 〈湘江宴餞裴二端公赴道州〉
    • 〈哭韋大夫之晉〉
    • 〈潭州送韋員外迢牧韶州〉
    • 〈送盧十四弟侍御護韋尚書靈櫬歸上都二十四韻〉
    • 〈舟中夜雪有懷盧十四侍御弟〉
    •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并序〉
    • 〈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嶺南掌選崔郎中判官,兼寄韋韶州〉
    • 〈燕子來舟中作〉
    • 〈入衡州〉
    • 〈逃難〉
    • 〈舟中苦熱遣懷,奉呈陽中丞,通簡臺省諸公〉
    • 〈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
    • 〈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
    • 〈聶耒陽以僕阻水,書致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陸路去方田驛四十里,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於方田〉
    • 〈長沙送李十一銜〉
    •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 結論
    • 含〈杜甫年譜簡表〉
  • 引用暨參考書籍
  • 後記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